原标题:有图有视频不一定有真相
连日来,一则名为“快递被偷,小哥雨中暴哭”的视频刷屏。“生活不易,小哥好苦”,让人心酸又心疼,网络波澜迅速“惊动”了当地警方。可调查结果却来了个大反转:小哥痛哭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快递被偷不过是视频拍摄者的主观臆测。“法制剧”一下成了“言情戏”,让人啼笑皆非。
不得不说,不管是众人的怜惜,还是警方的调查,都让这个雨天满溢温情。相比偷盗,“青春的烦恼”也让“吃瓜群众”松了口气。可反观澄清事实的几番曲折,却很难让人轻松起来。新闻一出,网友、媒体密集关注,随后警方介入调查,网上网下苦寻视频发布者及快递小哥,最后媒体轮番辟谣,这一过程中,网络空间的骚动,都一点一滴转化为了真实的社会成本,注意力、警力等资源消耗不可谓不大。对此,我们实在不能一笑了之。
“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有视频不一定有真相”,这则非典型“谣言”,折射出当下谣言传播的新特征。有调查显示,现如今,短视频俨然已是谣言传播的新渠道,接近90%的受访者都表示遇到过此类“陷阱”。传播方式在革新,传谣手段也在升级,有时“借题发挥”,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有时“张冠李戴”,不少暴力、灾害视频被来来回回套用在各种无关事件中;有时“移花接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被强行拼接,营造出某种假象……这其中有的是无意为之,但不少也脱不开一个“利”字。比如不少公众号以此为生,专门炮制“舌尖上”的假新闻,吸引流量,骗取广告。浑水摸鱼者众,雪球必然越滚越大,任由此发展,轻则制造信息垃圾,重则更会惑乱人心。
有道是“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相比来说,视频谣言的治理无疑难度更大。抛开夸大其词、捕风捉影等共性不说,单就视觉冲击力这一点,视频谣言就更有蛊惑性。而更棘手的是,许多短视频都是“三无产品”,时间、地点、人物皆不详,在复制转发的过程中,不少人还热衷脑洞大开“接力续写”,任性创作出了“N多版本”,传播源头早已渺然无踪,查证真伪根本无从下手。此外,“无头信息”也使得事件相关方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给谣言进一步传播留下了空间。这也证明,新闻真实与否,与介质无关,在信息传播中,海量“没头没尾”“旁白存疑”的图片、视频,更容易误导受众,最终使得事实面目全非。
止谣关键看“治”与“智”。谣言治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不能传播技术越先进,反而离真相越远。当然,监管者也要向“算法”要“价值观”,督促短视频平台负起主体责任,当好“把关人”。与此同时,公众提升媒介素养、保持客观理性也是当务之急。试想如若“狼来了”的反转成为舆论场常态,你我都被谣言搞得身心俱疲,成了“惊弓之鸟”,真实世界还有何人关注?那岂非是巨大的悲哀。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