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共振
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砥砺前行、真抓实干、共同富裕的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硕果累累、卓有成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协调发展,在栉风沐雨中以澎湃之势谱就历史华章,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40年来,在多种力量的制衡、博弈和驱动下,社会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诸多文化现象异彩纷呈、交织呈现、相互影响,中国电影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时俱进地吸纳新的时代精神,呈现出历史承继性与多样化的特点,迸发出勃勃生机与创新活力,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电影的高速度发展。尤其是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驱动下,中国电影显现出越发开放多元的创作景观,逐渐激发出电影作为时代前进号角的巨大凝聚力和影响力,释放出中国电影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方针的指引下,以“反思”与“变革”为主调,催生了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中国电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思想解放的演进逻辑开始主导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在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双重空间内,建构起了关于电影方法现代化、电影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范式。其中,关于“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与戏剧离婚”“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本体论”“‘影戏’美学”“谢晋模式”“对话:娱乐片”等电影话题密集生产,形成了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在这个“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不同代际导演群体,在与时代的对话、交流和融通中,形成了既相连又迥异的导演风格和创作理念,现实主义复归、关注人性、人情及人道主义成为创作主调,涌现了《生活的颤音》《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城南旧事》《黄土地》《黑炮事件》《红高粱》《老井》等经典力作,形成了新时期以“启蒙意识”和“艺术创新”为主导的审美观念,构成了1980年代具有启蒙精神的独特银幕实践,描绘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互激荡的文化景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并终于在新世纪之初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在内的21份文件,明确了“电影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产业”,并提出建立新型电影市场主体、建设电影强国的目标,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等8个方面对电影产业进行全方位部署,旨在推动电影产业化的升级换代。2010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迈向“电影强国”的总体目标和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运营体系”的针对性举措,对电影产业的辐射力和市场潜力予以高度肯定。2014年,《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的下发,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重点支持电影创作和推进电影全行业发展。2017年3月,《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为电影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和环境,作为助推器促使中国电影产业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促进电影市场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为“电影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2004年之后,各种各样降低门槛、释放电影生产活力和动力的政策开始凸显,并且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电影生产力。到2010年,中国电影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迈入电影百亿时代;再到2012年,中国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为新时代的“电影强国”建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十几年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中国电影创作格局浮出地表,主流商业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以相互依存的姿态活跃其间,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均显现出主流化的姿态,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多元观影诉求。像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血战湘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信仰者》,英模人物电影《李保国》,精准扶贫电影《十八洞村》,全民医保电影《你若安好》,战争动作电影《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激发了观众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契合了当下民众对公平、正义、理想、大爱的追求,以及对实现国富民强的强烈夙愿,以电影的方式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