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语境,第一部分首先提出要打造“一带一路”经济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前提是让文化先行,利用文化软实力,消除他国对中国的认知偏差。第二部分指出,获得国际话语权,进行文化“话语”生产与传播对于建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基于建构大国形象的目的,第三部分主要从影视文化的角度提出“一带一路”语境下影视“话语”生产与传播的三种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影视话语;生产;传播
一、“一带一路”与文化先行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本届政府提出的一种新型合作发展理念,辐射亚、非、欧,甚至太平洋沿线部分国家,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基础,它首先属于文化影响力范畴,由此才延展出经济影响力范畴和政治影响力范畴。一方面,文化先行有利于“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入推进和顺利实现,通过与丝路沿线国家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消除误解与偏见。另一方面,植根于丰厚文化土壤的“一带一路”,是传播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的绝好机会。
而不可否认的是,影视文化依托于媒介生产与传播的特性,视听结合的特殊表达方式,更易于被受众接受,本国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被传达,“国家形象”在影视时空中更加立体生动。
二、话语、权力与国家形象建构
“话语”是批判理论、语言学、文学理论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福柯称之为“陈述的整体”,认为“话语是由一组符号序列构成的,它们被加以陈述,被确定为特定的存在方式”①。霍尔对福柯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话语乃是指涉或建构有关某种实践特定话题之知识的方式:一组(或一种结构)观念、形象和实践,它提供了人们谈论特定话题、社会活动以及社会中制度层面的方式、知识形式,并关联特定话题、社会活动和制作层面来引导人们。”②也就是说,话语结构具有规定性,规定了特定话题的表述,以及与特定话题、社会活动有关的实践,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那么问题是,谁在规定?也就是“谁在控制它”?这就超越了“话语”本身,直接指向权力问题。
过去拥有着话语权的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利用特殊的话语生产比如好莱坞电影,通过一个个救世英雄形象的塑造,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营造大国形象,同时试图“妖魔化”发展中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争取国家话语权与塑造国家形象有莫大关系。只有拥有了国际话语权,进行行之有效的话语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我们自己期许的国家形象塑造。
中国的崛起为自身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话语传播的机会,“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获得国际话语权,塑造大国形象的绝好机会。那么,如何进行话语生产?又如何进行话语传播?下文将从影视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解析。
三、影视“话语”的生产与传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③那么,在“一带一路”的新语境下,我们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面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智库和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图景,我们如何进行影视“话语”选择、提炼、加工、生产并最终实现国际化传播呢?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