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媒体融合走向深入。无论是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还是机器人写稿的不断应用,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关于媒介信息的认知,催生出全新的传媒业态。
有人说:“没有人能活着从手机中走出来。”这样的比喻虽然夸张,但一方面说明了传播终端向移动化过渡的主要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移动端具有大量吸引用户的精彩内容。为了适应这种移动化发展大趋势,传统媒体不断追求思路创新、探索机制体制变革、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做好进一步转型做出了值得借鉴的尝试。
传统媒体转变思路
在新格局中求变求强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年来,面对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以及不断迭代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积极探寻新思路新方法,努力解决互联网时代主力军与主阵地的问题。
在聚合平台建设方面,平台发展是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努力突破单一渠道、单一内容的限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生态系统。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成立一方面是加强党对重要舆论阵地的集中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对广播电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总台”突破 “台”的界限,成为一个包含多种媒介、多种业务的大型媒体平台,将内容、渠道、用户、服务等多种因素聚合起来,形成一种打通内部、涵盖外部的超级平台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媒体逐步打造优质内容聚合平台,凝聚全社会智慧,统合全网络资源,提升生产能力,充实平台容量,通过内容产品的多样性、聚合性吸引更多的作者资源和用户资源。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社打造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上线。“人民号”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力图打造成为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企业、优质自媒体和个人入驻的全新内容平台,激发人民日报社在移动端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活力。新华社打造的“现场云”,继续努力为地方媒体打造内容生产平台,推出的“通讯员在线管理子系统”促进了各级各领域的通讯员与记者编辑基于同一平台、同一流程进行高效协同作业,有效壮大了内容提供者队伍,成为各地消息的汇总平台。截至2018年7月,包含中央媒体、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2700多家机构入驻“现场云”平台,20000多名采编人员注册使用。
在开拓内容产品形式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由提供单一信息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政务”等综合性服务转变,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产品内核,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属性,延伸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链。比如,湖北广电“长江云”提供的“新闻+政务+服务”整合服务、贵州广电打造的“互联网+智慧交通云平台”、“无线苏州”的“便民服务的掌上服务大厅”。
信息技术的成熟促使媒体边界的打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必须要面对多样化需求的挑战,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更多样的角色,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占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中。
注重短视频传播形式
强化移动端布局
移动端快速发展带来一场全新的媒体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触方式,同时培养了新的媒体使用习惯。根据2018年11月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收听收看设备进一步向手机集中,83.4%用户首选手机,手机内容播放成为主流渠道。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媒体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移动端发布新闻信息,传播终端向移动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2018年被业界称为“短视频元年”。这一年,短视频有着不俗的表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短视频迅速崛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网站对年轻人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引领了社会风潮,成为移动端的主要内容阵地。同时,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了短视频新闻奖项,为推动媒体融合,鼓励生产短视频作品树立了新标杆。
为了抢占移动端阵地,传统媒体纷纷进军短视频领域。通过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激发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升了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格局下的舆论影响力。人民日报社2018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夜归人”“晨美丽两会聊天指南”系列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引爆全网。从2018年1月起,新华社“现场云”推出“速剪”短视频业务。在现场采集的影像基础上,对优质内容进行再生产,通过精编、剪辑,打造成更加适合移动端的短视频产品。光明日报推出“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短时间实现10.4亿的到达量和1.4亿的浏览量。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