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河水》:致敬时代“不走常规路”
“自从1959年出现了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电影以来,‘献礼作品’已经发展了60年,献礼了这么多年,终于又写出了新意。”1月8日下午,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办的电视剧《江河水》作品研讨会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如此形容新近出现的一批献礼作品。
经过多年发展,献礼剧好写的题材已经基本被发掘一遍了。难得的是,今年的献礼剧又涌现了一批新的题材。“这么多年来,容易吃的肉都吃掉了,现在只能啃骨头了。只有把骨头啃碎了,才能吸收钙质。”赵彤表示,“例如《江河水》,这部剧让改革开放题材在献礼剧这个范畴中有了别样的精彩。”
港口题材显独特
电视剧《江河水》改编自杜卫东、周新京的同名小说,以港口改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港口在新局长江河的带领下不忘初心、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江苏人民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
纵观这批献礼剧乃至中国电视剧史,工业题材的剧并不多,以港口为对象的就更加罕见。“因为港口作为载体,很不讨巧,很多人不了解,尤其是北方人。”对此,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所以说,这部剧的选材角度克服了平庸,文艺创作首要的就是独特选材,其次才是独特表达。”
除了描述的对象,选择的时间段也是《江河水》别树一帜之处。因为描写改革开放的剧,大部分都是讲述1978年、1979年乃至80年代初的故事,反映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的剧很少。
由于时间段特殊,《江河水》反映的改革开放历程也与众不同。《当代电视》原主编张德祥形容,40年前有“乔厂长上任记”,这回则是“江局长上任记”。“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到了深水区,接下来怎么做?主要做的就是打破利益链,而不是40年前的打破僵化思想和‘大锅饭’,其他剧都没有走出这一步。”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本身敏感点很多,不好写。“《大江大河》遇到的都是村办企业、小企业,船小好掉头,但是《江河水》中的大型国有企业遇到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太多、太复杂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亦表示,改革越深入,越要解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信仰问题。“越往后,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质越成为能否迈开改革步伐的关键。”
人物对比存匠心
正如李准所说,《江河水》更多地将目光锁定在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质问题上,因此,剧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首先是男主角江河。“江河这个官不像官,一点都没有官气,长得都不像官,但是他一身正气和勇气,一心为人民服务,不会盘算,没有权谋,这才是真正的官。剧中也没有出现他遭受打击,一蹶不振等套路情节,相反,这个人物是勇往直前的。”李京盛如此评价。
高小立也表示,江河这一人物最能触动观众的地方在于“撸起袖子加油干”,有魄力、有闯劲,与很多懒政的官员形成了对比。
除了男主角江河,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剧中的男二号秦池塑造得也非常成功,出彩程度甚至不亚于江河。《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秦池这个人物拿捏非常到位,一开始不惜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关心家人,爱护同事,并没有害人之心,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他没有控制住自己。可以说,这个人物充满了复杂性,有他自身成长的逻辑,这样的人设也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困难性。”
编剧让江河和秦池形成对比的匠心,其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池是静水,是死水,江河是动水,是活水,这也反映了守旧和继续改革的对抗。”赵彤说。
把握生活破套路
虽然是改革开放献礼剧,但是《江河水》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此。剧中所描写的几大事件,沉船、改革、抗洪、上市,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参照,另外还涵盖了文物走私、商场鏖战、政坛反腐等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
对于剧中纠葛复杂的情节元素,李京盛认为,这些都与献礼剧融合在一起,不会让人觉得与主旋律相排斥,反而使得献礼剧、现实题材视野更开阔,更立体。“不要被事先的概念和宣传的任务束缚住,社会就是这么广阔和复杂的。”
除了事业线,《江河水》还设置了一条跌宕起伏的情感线穿插其间,令作品阳刚而不失柔情。“离时代越近的戏越难做。在这部剧中,爱情戏成为很好的‘流量入口’,吸引了不了解改革开放的观众。影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以综合性带动了专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如此认为。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