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综艺节目一路走来,经历了相亲、真人秀、知识问答、选秀等多个内容形式。而如今,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潮流进入大众视野,受到热烈追捧。与前几类综艺节目不同的是,以文化为主题的策划依托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更加丰富,易于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质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节目模式应运而生。
“文化+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国城》等深度聚焦城市发展,挖掘城市内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博物馆”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中“活”起来的文物,感受到了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的温度、生命、灵魂与思想;“文化+互联网”给电视媒体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我要上春晚》彻底打通台网融合创新壁垒,在春晚之上再造经典IP;“文化+科技”缔造了《加油!向未来》《机智过人》等科技类综艺节目,让高冷枯燥的科学知识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气息……
1.“文化+旅游”促进产业合作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如何在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中,进一步挖掘中国城市的内在价值,电视节目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魅力中国城》第二季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魅力中国城》第二季始终秉承着以“文化+旅游+城市品牌”的深度融合创作思路,从城市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开发城市品牌效应,让22座参演城市发光发热,同时也拉近22座城市百姓与主政者间心与心的距离。
甘肃庆阳的剪纸和千岁香包、云南德宏的葫芦丝、山东乐陵的金丝小枣、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石、重庆大足的太空荷花和鲤鱼灯舞等都得以一一展示。《魅力中国城》的舞台让这些充满乡愁的家乡器物,成为城市名片。但有山有水还不够,综艺节目最大的特质是它能够走进街巷和百姓中间,探寻千百年来真正蕴含在乡土之间的“城市密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认为,文化旅游高速发展的这些年,已经从“观光式旅游”变成了“体验式旅游”,为了适应人民在旅游上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电视节目也要努力挖掘城市内部蕴含的,一眼望下去之后,第二眼、第三眼观众想要望到的东西。
据《魅力中国城》的节目制片人唐琳透露,两季节目下来,54座参演城市,包括了47座地级城市和7座县级城市。“经过简单分析,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参与度特别高,符合节目雪中送炭的宗旨,这也让更多西部不为人知的城市脱颖而出。”所有参演城市还成立了一个城市联盟,共同探索产业合作的可能性。
从早期的《城市之间》到《远方的家》,再到《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既成为电视文艺创作者的重要源泉,也使得它自身的概念和维度不断丰富扩展,外在属性和内在品位的集中展现成了一种重要趋势。
2.“文化+博物馆”的形式受欢迎
这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的走红,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那些曾经“高冷”的文物,通过影像的表达变得“可爱”起来,令不少观众着迷。今年,《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以“文化+博物馆”的形式为内核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让“遥不可及”的文物一次次地引爆热点,让文物离人们越来越近。
据介绍,《国家宝藏》第二季带来了全新的八大博物馆(院)的27组顶级国宝重器及国宝守护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在采访中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栏目合作时,应邀的8家博物馆中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故宫真要参加综艺节目吗,并表示,你们参加我们才参加。如今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应邀博物馆没有一家给故宫打电话,反倒有不少没有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够上《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等“文化+博物馆”形式的节目,也通过影像拉动博物馆经济。以综艺的形式解读历史和文物,用电视做媒介来呈现博物馆文化,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说:“《国家宝藏》就是这个主题的最好例证,它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它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更增强了博物馆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