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还需要做些什么
近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今年2月,票房突破110亿元,超越去年2月份101亿元的票房成绩,再创全球影史单一市场单月票房新高;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国内票房突破46亿元人民币,以具有中国价值、中国审美的硬核科幻电影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截至2月28日17点,2月放映影片约1040.56万场,吸引2.59亿人次观影。正如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前不久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时所总结的那样:“电影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电影机构改革决策部署,电影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影事业产业实现了新跨越,中国电影呈现出积极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接下来,在赴电影强国之约的路途上,中国电影人还需要在什么方面着力才能继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保持稳步发展?参加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用影像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电影业好不好、强不强,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好电影作品。所以电影工作的根本就是抓住创作这个“牛鼻子”。“一个电影强国必然会有反映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以及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性作品,而且这些有情感、文化、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故事,也必然是与整个人类情感、文化、价值观和人类发展历史相融的,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开门见山地说。王晓晖在讲话中提出了“打造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新史诗’”的理念。这类电影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并围绕这个主题主线,把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打造中国英雄的银幕形象。
《湄公河行动》获得了海外媒体和观众的如潮好评。《洛杉矶时报》发表评论称,喜欢看缉毒题材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圈粉。新加坡《联合早报》则表示,该片对警员间的兄弟情刻画得当,让人热血涌动。《战狼2》在海外市场上映时,面对《敦刻尔克》《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等强劲对手依然表现亮眼,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等城市场场爆满,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电影院也出现座无虚席的火热景象。《红海行动》在北美45家影院首映时,也开启了“一票难求”模式,平均每家影院的首映票房高达1.13万美元,击败了当周在北美所有新电影的首映成绩。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这些塑造中国英雄形象、富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之所以燃情海内外市场,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胜利,还是中国电影美学的胜利。它们有效地实现了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风范。
无论是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56个民族14亿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还是我们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还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国电影要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可以用的素材有许多,关键看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怎么讲故事。“电影史上能被称之为经典的电影作品,都老老实实遵循电影的基本规律讲故事,采取大众语言,树立群众视角,运用国际表达,在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上着力。作品可以有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体现独特风格,但必须与观众的喜好相衔接,避免自说自话、一己悲欢。”饶曙光如是说。皇甫宜川则表示,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新史诗,不仅要反映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心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民族的先进审美意识,同时更需要回答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能够在人类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不断蜕变、百折不挠继续发展的原因,能够在近代和当代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开启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原因。当精品爆款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普遍现象时,当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不是个别热映事件,而能形成一股持续稳定的文化力量时,中国电影就实现了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换。
用积极的现实主义唱响时代主旋律
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并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不仅是电影能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中国电影一直有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在中国电影史的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许多具有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和时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王晓晖指出,要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实现突破,就要提倡积极的现实主义。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