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公共舆论的产生都包含着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和一定的情感,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与发展关键时期,由大众媒介引发的公众舆论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在公共舆论中共同情感的变迁与中国转型发展的大背景有关,更与媒介形态自身的演变息息相关,现有研究多倾向于具体公共事件中的具体个人情感分析,本文试图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对新媒介型态下的个人在社交媒体 微博中的情感表达加以分析,为我们未来更好的管理和建构公共空间,促进这一舆论平台的更好更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00-03
一 引言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与发展关键时期,由大众媒介引发的公众舆论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共舆论中共同情感的变迁与中国转型发展的大背景有关,更与媒介形态自身的演变息息相关,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这些媒介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大家情感表达,唤起的新环境。互联网更是打破了传统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界限,因此导致私人情感体验会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社交媒体已成为各方争夺话语主导权的新战场,在这里人们更倾向基于情感偏好选择“什么是事实”,一定程度上“真相”并没有“情感”重要。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媒介技术发展同时催生着公共情感的变迁。社交媒体大大改变了个人生活以及交流方式,人们通过不同媒体对国家政策社会新闻交流发声。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个人相对于传统而言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在这里人们有了更多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
二 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的一本名为《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的电子书中。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也在无形中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环境下,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媒体,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下都可以是表达者、参与者、分享者,可以便捷的获取传送信息,形成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源,也因此社交媒体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渠道。同时社交媒体时代成就了真正的大众时代,形成了狂欢、戏谑以及对宏大叙事的反抗等种种前所未有的个人意见表达过程。
图1 信息倍增示意图
美国学者H.H.弗莱德里克做过这样一个推算如图1所示: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一个单位,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了 1500 年;第二次花了 250 年;第三次花了 150 年,到 20 世纪后的第四次倍增,时间进一步缩短为 50 年。在 50 年代,10 年内就实现了倍增,接着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倍增周期进一步缩短为 7 到 5 年。而如今碎片化的社交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倍增速更是以分秒来计算着。
5G时代已然来临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全世界的信息都在网络媒体上流动,但作为个人是无法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洪流中依靠自身经验获取相关准确信息的,人们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信息,是经过媒体加以重构加工过的。微博上来自某些公共事件即时信息反馈应成为相关机构倾听民意、预测民情的重要参照,网络媒体更应在此基础上客观把握社会大众的舆情动态,更好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三 社交媒介 微博的情感传播
2010微博诞生仅一年多时间,中国大陆的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两亿。微博对个体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微博都扮演着设置议题、快速传播、社会动员等重要功能。
以微博的逐渐流行,社交媒体传播范围从个体向整个社会扩展,形成极具舆论导向与影响力的公共空间。因微博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一条被转发的微博在最短时间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微博上对热门话题和热门微博的打造,让广场式的信息浏览具有了聚光灯的特别效果。危机事件传播中越来越多的“社交化”“情感化”趋势导致了舆论场上以意见领袖为主体的“权威”意见崛起。以“童模被踢打事件”爆发为例,微博意见领袖将事实与情感有机结合,有理有据地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引导着社交平台上的情感偏向。唤起大家共同的情感,将信息和情感迅速传导到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中,还可以借助转发评论分享实现“二次裂变式传播”。正如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互动仪式论中所表达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者活动中相互传达个人关注的焦点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通过网络交往获得了情感满足、群体认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