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动力活力,增强平台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立足“融”,实施整体联动
县级融媒体中心催化融合质变,实现机构和人员的“融”、传播方式的“融”、采编各程序的“融”、内部管理的“融”、传播及互动内容的“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基层现代传媒系统,实现话语方式、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是打造全媒体矩阵。打通报、台、网技术平台体系,设置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内容审核与技术保障团队,建立策、采、编、审、发及效果跟踪的全媒体模式。整合“报台网微端”,推动“大小屏互联互动”,加快“5G+4K+AI”智慧融媒建设。推动各类数据系统整合融合,大力优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舆情监控、新闻策划、决策参考系统,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和屏联网系统建设,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舆情分析、宣传指挥、媒资管理、内容分发、应急联动的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媒体+政务+服务+文化+党建”的信息生态枢纽。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大幅提高内容生产传播能力,深入挖掘本地新闻资源,实现记者稿件实时汇总,由各平台根据不同的新闻产品分类刊播,各取所需,快速发布。优化生产发布链,抢抓5G时代机遇,推动网络现场直播新常态,实现内容输出可视化,抓住短视频重点,组建短视频策划制作团队,用“声音画”讲“好故事”。
三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新闻流程再造、智媒平台建设、融媒产品开发、组织架构重组、广告策划运营和产业经营发展等工作,实现机构编制优化配置和全媒体资源整合。
立足“合”,激发人才活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集内容采集、生产、传播、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完善相关从业资质,激发人才队伍的生产积极性,爆发最大的生产力。
一是优化人才队伍。加强“全栖”人才培养,针对传统媒体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走出去”的学习和“请进来”的引进,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融媒体运营能力。加大年轻业务骨干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具备策划、创新意识的节目编导的培养,以及融媒体建设在内容生产上必要的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人才、网络工程师的培养和使用。
二是优化薪酬考核机制。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和“同岗同工同考核同待遇”的原则,建立科学量化的考核机制,建立全员“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机制,以岗位定绩效,以贡献排座次,每月对稿件分类打分,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设置丰富多样的创业平台,打破体制性壁垒,不分编内编外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充分激发全体职工的内生动力。
立足“实”,提高服务质量
县级融媒体中心担负起政务、公共、民生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任,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发挥平台功能集成性。着力打造政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四个中心”,将组织架构分为综合服务、新闻采编、产业经营“三大序列”,在新闻采编序列划分指挥中心、采集中心、编辑中心、节目中心、数字媒体中心“五大中心”,集成媒体功能,推动新闻流程再造和全媒体资源整合,从而推动了组织架构重组、智媒平台建设、融媒产品开发、广告策划运营和产业经营发展,实现政务公开、民生互动、网络问政、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
二是精准对接受众需求。采用“内容+服务、政务、商务”的模式,努力打破信息孤岛,把握群众多元诉求,采取“超市”化供应、“菜单”化服务、“订单”式配送,及时有效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融媒体平台加快应用服务融合,推出信息发布,政务办理,在线购物、购票、订餐、生活缴费等功能,强化民生服务。
三是协同社会应急管理。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反馈突发事件指标信息,提前做好应急管理准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协同政府或突发事件相关方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完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和善后修复,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足“全”,实现立体传播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