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3日电 (记者 蒋涛)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美战略界代表13日共聚上海,以研讨会形式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对此,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常务所长胡华表示,中美之间需要更多“好声音”,越是在中美关系较为曲折的时刻,越应该厚植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加强中美地方交流、民间交流和智库交流,充分发挥中美民间在促进中美关系良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这一判断成为当天研讨会上,与会国际关系学者聚焦的话题。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倪建平表示,中美可以从“共同的历史”(Shared History)中画好中美关系的“工笔画”。
13日,美国卡内基和平研究院副院长包道格发言。 蒋涛 摄
他建议,中美可以挖掘相互关系中互惠合作的好题材和好内容。如从1864年起,在被誉为“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工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2万多名中国华工在千里铁路线上洒下汗水,贡献了勤劳和智慧。
“当年这些华工不仅创新了中央铁路枕木的铺轨工艺,还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倪建平举例指出,可以说没有华工的直接参与,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大开发,至少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国家的历史并非仅仅是美国人创造的,至少还包括中国筑路工人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也参与了美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美国卡内基和平研究院副院长包道格,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国通”。他参与并见证了中美外交风雨的诸多历程,深感“中美关系来之不易”。
谈及中美之间的“共同的历史”,包道格表示,随着美国政府中“老一辈”官员逐渐离职,华府决策层对华认知出现“断层”。新一代官员没有多少历史记忆,并在涉华问题上存在理解误区,因此需要对中美关系4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补课。
13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发言。 蒋涛 摄
美国总统尼克松刚当选时,曾联袂费正清建议其“要接触中国”的美国学者、《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指出,美国现今政府中有很多人不是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希望美国官方人士能谨言慎行,同时在政策层面多任用比较能干、了解亚洲情况的人士。
谈及中美之间的“好声音”,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中美建交40年来,上海市通过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一系列创新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对美外交,为增进中美关系开辟了更加开阔的友好天地。
他认为,上海有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在学习借鉴美国先进文化经验过程中,上海文化人始终在探索本土化的改革试验。上海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传承文明和知识、促进人类进步、创造美好生活,民间文化交流是根本的途径之一。
到访美国60余次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表示,中美之间不能只讨论市场、经济、好莱坞等议题,还要有更多哲学思维的碰撞、理论的互动与战略的磨合。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每隔约十年时间,中美之间会解决一些矛盾,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矛盾。
“这种现象也坚定了我对中美关系的信心。”杨洁勉表示,用显微镜看中美关系,到处是问题;用望远镜看中美关系,前景值得我们审慎乐观。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两国关系。
与会学者认为,智库是国家外交和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在周汉民看来,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等沪上重要智库,通过“探寻历史遗存,重温历史记忆”,合作策划和完成中美“40人看40年”项目,为中美两国民众汲取中美“共同历史”智慧,促进新时代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和正能量。(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