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12月17日电 题:夯实基础 补齐短板——海南自贸试验区聚焦问题靶向发力
新华社记者王晖余、吴茂辉
在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展。与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相比,海南底子薄基础差。瞄准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外向度低、营商环境较差等短板,海南频频发力出招,自贸试验区打基础、补短板工作迈出较为扎实步伐。
问题导向频出实招
近日,随着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开工,三亚全市241个自然村两年后有望告别生活污水直排地表的历史。
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乃至贫困地区。“我们基础差、底子薄,搞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前提。”海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军平说。
针对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海南正开足马力,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光纤网络覆盖、供气管网、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工作。
为摆脱持续多年的房地产“依赖症”,海南实施严格的全域限购调控措施。“这一轮调控政策掐断了投机者在海南炒房的可能性,对海南的经济转型来说是好事。”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杰说。
与此同时,海南着力培育新经济动能,开展“百日大招商”行动。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海南点对点上门“招纳”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
面对海南外商投资少、外向型经济弱的短板,海南专门出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实施意见,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如明确将1亿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权下放到市县发改部门。
针对营商环境较差的问题,海南制定出台《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19年)》,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相关指标,在11个方面提出了40项改革措施。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11月28日,海南自贸试验区总投资298亿元的100个项目集体开工,其中很多项目聚焦在基础设施、民生、平台和产业等薄弱领域。
切断房地产“依赖症”效果开始显现。1-9月,海南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连续9个月下降,商品住宅销售对象已由岛外居民为主转变为本地居民为主。同时,海南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向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急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倾斜。
“引才”和“招商”两条腿步伐稳健。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以来,海南已引进2.7万多名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700多人。1-11月,海南全省共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投资合作协议214个,已注册项目公司97个,已开业运营30个。14家央企总部或区域总部相继落地海南。
一些项目和企业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如阿里巴巴(海口)有限公司自6月开业以来,已经实现营收60亿元,缴纳各类税收合计3亿元。
尽管海南外资体量小,但在政策效应带动下,增长势头较快。前11个月,全省共新设外资企业130家,同比增长54.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44.35%。
对标要求谋划长远
海南打基础、补短板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长远,朝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持久发力。
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大视野。“海南要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首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搞好。”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举例说。
比如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是构建海南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及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项目将于明年正式竣工,建设目标为2025年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持续发力。海南切断房地产依赖后,新产业和新动能的真正“补位”还需要一个过程,海南正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布局。
改善营商环境更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基本要求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目标也是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框架和营商环境。”海南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大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