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获奖科技人物、科研团队和重要科技成果,我们发现,正是伴随着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初心、执着攻关,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正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顾2018年奋斗历程时提到:“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也是对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科研人员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从科技进步奖到技术发明奖,每一位获奖者、每一个获奖项目备受国人瞩目,既代表我国科技实力和水平,也彰显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劲头和自信风采。
回眸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获奖科技人物、科研团队和重要科技成果,我们发现,正是伴随着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初心、执着攻关,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正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科学大师和国家科学“桂冠”相得益彰、相互映照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授予我国杰出科学家的最高奖项。科学大师和国家科学“桂冠”相得益彰、相互映照,是每一年让国人无比骄傲和感动的科学佳话。
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屠呦呦、王泽山、侯云德……一位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一个个在科学界显赫的名字,背后无一不潜藏着一段追求卓越、奋力突破、矢志自主创新的中国科技历史。
王泽山院士是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之一,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被行业里的人尊称为“火药王”,他却自谦地说:“那是因为我姓王。”60多年来,他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为我国火炸药从跟踪仿制到进入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别的我也做不来。”如今,王泽山院士仍然忘我地工作在一线。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已过90岁,仍然关注着国内外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继续在一线工作,指导科研人员,给研究生授课。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病毒学,“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就是要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病毒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仍是一线研究人员的坚实后盾。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科院院士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在奇妙的超导世界中探索。他说:“我坚信,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
2015年1月9日,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但对于敏来说,则是长达几十年的隐姓埋名。于敏自己从未后悔,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也致力于服务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历年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突破和发现的重量级奖项,由于它的重要性,一等奖曾经几次空缺。
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来,唐本忠和团队挑战传统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并通过辛勤耕耘开辟了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