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24日公布的《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北京将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体现京韵农味,避免城市化,到2022年形成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核心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乡村成为市民向往的美好生态家园。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24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规划》。根据《规划》,北京将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村庄建设边界蔓延,规划设计好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脉络、色彩,促进农村房屋与山水林田路等要素合理搭配,保持乡村地区低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低建筑容积率、低水泥覆盖和高绿容率的风貌特征。
《规划》按照乡村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因素,将乡村空间划分为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区、乡村风貌区三类地区,引导乡村空间和功能合理布局。
其中,城镇建设区即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内,主要包括纳入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镇规划建设区内的现状乡村地区,属于集中建设区。
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4290平方公里,以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功能、完善生态格局为主导,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乡村风貌区,指除以上两类地区以外的区域,主要位于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着重构建宜居的生活空间和高效的生产空间,逐步扩大优美的生态空间。其中,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将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原则,促进村庄整体风貌保护与发展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引导村庄特色化发展。
补齐人居环境短板
根据《规划》,北京以“清脏、治乱、增绿、控污”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努力提高乡村生活品质。
其中,将大力推进村庄公共空间、道路两侧、农民宅院绿化美化。到2020年,累计创建1000个首都绿色村庄;到2022年,累计创建1100个首都绿色村庄。同时,落实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森林绿地面积,加强森林绿地管护和监测,提高森林绿地质量,推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2年,全市新增森林绿地面积96.4万亩,相当于220多个颐和园的面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北京还将以耕地、园地为重点,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并实施污染土壤修复;对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进行同步治理,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规划》提到,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将打造“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
例如,在农村教育上,继续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户籍儿童学前入园全覆盖。
在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到2022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并统筹规划、补充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15至30分钟可及的目标。
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到2022年,建成不少于450家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平原区、浅山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养老照料中心,农村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健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
《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建设,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跨区域生态沟域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建设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建立京津冀、山西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等区域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协作机制。推进跨界河流的协同综合治理,建立完善京津冀防洪及水资源、水环境协同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区域联防联控保障水平。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