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落马“关键少数”的畸形心理
“关键少数”身处关键岗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一旦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往往“一查一大片、一挖一大窝”,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影响恶劣。贵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关键少数”,精准有力惩治腐败,把对政治生态影响最大的烂树“拔”掉,剖析他们违纪违法的畸形心理,并以此为镜,告诫党员领导干部正心修身,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恃心理
【典型案例】
望谟县委原书记余越前认为自己是县委书记,位置很高,想做什么别人无权干涉。一次,在与某公司谈判过程中,余越前提出将该公司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和税金5400万元返还该公司,遭到很多县领导和职能部门反对后,余越前直接安排一名副县长代表县政府与该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在得知一些职能部门负责人拒不执行协议后,余越前大发雷霆,竟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
作为县委书记,余越前自恃能力强、人脉广、经验丰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混同于私人老板,将望谟县当成“自留地”,把县委搞成家天下,伙同两个同学,通过违法操作将政府项目给指定工程老板承接,以工程“返点”的形式获取利益,完全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置于脑后,对望谟政治生态造成极其严重的恶劣影响。
【点评】
在贵州省近年来落马的“关键少数”案件中,不乏自视甚高的领导干部,自认为地位高,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就算犯一点错误,组织上也不会予以追究;甚至有的人认为离了自己,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事业就不会有很好发展,就算有点问题,组织上也会投鼠忌器,因为工作需要不进行查办。他们忘了初心和使命,忘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职责是组织授予的,岗位是根据工作安排的。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想法,才有恃无恐,最终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典型案例】
“这车太低端!”从江县委原书记张广渊一心认为随着自己职位升迁、权力增大,就应该享受权力,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在他刚担任从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时,嫌县政府为其配备的公务用车太低端,与其县长身份不匹配,便将工程老板赠送的豪车作为自己的公务用车。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高玉林看到一些素质不高的老板腰缠万贯、左拥右抱后,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当其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随着职位不断升迁后,就开始讲排场、比阔气,穿衣必选大牌,坐车必是大排量,出门必住星级宾馆,最后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在他看来,权力不行使,过期就“作废”。思想蜕变后,高玉林沉浸在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中,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搞权钱交易,大肆收受、索取多块奢侈名表、名贵饰品、名牌按摩椅、高档白酒等,生活奢靡堕落。
【点评】
对比之心,人皆有之。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对比不该是追求社会地位的高、物质财富的多、生活消费的奢。比谁的车子豪华、比谁的住宅高档、比谁的金钱更多,就会比出失落、比出失衡。纵观不少“关键少数”的腐败案件,不难发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看到有的老板一掷千金,心理失衡,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于是就不择手段地敛财捞钱,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
“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告诫。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见贤思齐,多与别人比思想、比奉献、比作风,争先创优;应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任何背离组织和人民期盼的行为,最终都只会走上不归路。
3“办事收钱理所当然”的从众心理
【典型案例】
警示教育,别人受到的是警醒震慑,可大方县委原书记张瀚时总结出的不是拒腐蚀、永不沾,而是要投机取巧,走一条“有别于清官,不同于贪官的道路”,换言之就是规避被查处的风险,既要当官又要发财。
如何实现美梦?经过精心盘算,张瀚时决定利用干部人事权进行利益交换来聚敛钱财。“买官卖官古已有之,社会风气如此,不捞白不捞。”张瀚时自作聪明地认为,“钱货两清”互不亏欠,同时,买官者自身职位来路不正,不会主动“反水”。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张瀚时卖官鬻爵15年,先后收受大方县多个乡镇(街道)、县直机关单位多名干部的财物,利用职务便利为其提拔晋升和职位调整提供帮助,严重破坏了当地政治生态,败坏一方风气。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