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扶贫硬仗,需要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扎根一线,激流勇进抓机遇、凝心聚力克难关——
“尽锐出战”,全胜须尽全力
2019年1月30日,十九届中央第二轮巡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情况向社会公布。
其中,在对教育部、住建部、人社部的反馈意见中,均出现了“尽锐出战”一词,引发关注。教育部被指选派扶贫干部“尽锐出战”有短板,住建部选派扶贫干部未充分体现“尽锐出战”,人社部“尽锐出战”意识不够强。
“尽锐出战”,意为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比喻派出了主力、用上了撒手锏。然而从巡视反馈的情况看,一些中央部门对定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扶贫干部选派和管理存在短板,有的定点扶贫干部对农村产业、基层实际了解不深,发挥作用不够理想。巡视组反馈的意见正是对这些部门发出警示,只有提高重视程度、倾尽全力,脱贫攻坚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硬骨头”。打好这样的硬仗,更需要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扎根一线,激流勇进抓机遇、尽锐出战打硬仗、凝心聚力克难关。
“消极情绪”怎能有
“尽锐出战”一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谈到2020年脱贫任务时,总书记明确要求,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
简简单单四个字,传递的是党中央面对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必胜信念。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喜见一些地方、一些贫困家庭成功摆脱贫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指数一天比一天高。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还没有告别贫穷的贫困户而言,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具体,解决起来更加艰难和棘手。
遗憾的是,在如此攻坚阶段,个别地方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个别扶贫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缺失,对脱贫攻坚不上心、不负责、坐视问题发生的有之;工作不严不实不精细,致使资金跑冒滴漏、项目久拖不决的有之;心无群众、脚不沾泥,对扶贫工作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甚至一再弄虚作假的有之。这些作风顽疾如同附骨之疽,如不及时动手术,将严重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推进,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如陕西省宝鸡市眉县5名干部因工作失职、作风不严,未对搬迁户人口如实登记,导致3名群众被遗漏登记影响政策享受,受到党纪处分;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名口镇名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许志炜存在对精准扶贫帮扶对象不熟悉、证册资料填写不完整的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但许志炜对此未加以重视,直至2017年10月,景德镇市扶贫督导组到名口村督查时,许志炜对上述问题仍未整改。2018年3月,许志炜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一组数据彰显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突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3.31万个,处理18.01万人;2018年安徽省纪委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300件、处理5914人,通报33起典型案例……
扶贫干部的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扶贫干部作为党组织最贴近群众的干部,是国家扶贫政策能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和能否真正脱贫。如果扶贫干部作风不过硬,甚至侵害群众利益,那么国家的扶贫政策将落实不到位,会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之所以称为“攻坚战”,意思再明白不过——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硬仗,要想如期实现目标,就必须较真务实,选派优良队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把手要勇担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欲善脱贫之“事”,就要先利脱贫之“器”,选派“精锐部队”尽锐出战,既能彰显与贫穷和困难“势不两立”的决心,更能体现关心弱势群体、体恤贫困百姓的爱心,不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撒手锏”。
而这一“撒手锏”,理应从选优配强党政一把手开始。
早在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即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并强调:“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