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莆田“一年两过”背后的今古传奇

2019-02-15 10:2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莆田“一年两过”背后的今古传奇

仙游正月“闹元宵”。 张力摄

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的莆仙戏《林龙江》剧照。     郑以诚摄
  福建莆田,人们要过两次年——除夕晚上为“做岁”,正月初四晚上才是最盛大的年——“做大岁”,更奇怪的是,莆田人正月初二是不去别人家里拜年的,当地还保留“白额门联”的传统——大红春联上方露出一道白条,喜庆中透出些许悲伤
  莆田人过年的种种异常举动中,隐藏着400年前的一段血泪往事与一位济世英雄
  本报记者顾钱江、郑良
  年三十,辞旧迎新的春节前夜,中国人一年最盛大的节日。但在福建莆田,人们要过两次年——除夕晚上为“做岁”,正月初四晚上才是最盛大的年——“做大岁”,更奇怪的是,莆田人正月初二是不去别人家里拜年的,当地还保留“白额门联”的传统——大红春联上方露出一道白条,喜庆中透出些许悲伤。
  莆田人过年的种种异常举动中,隐藏着400年前的一段血泪往事与一位济世英雄。
  这位英雄就在莆田地区的众多书院里。他拱手而坐,头戴儒巾,身披大袍,望着面前的供品与求签者,金漆的面孔似无表情。英雄已逝去四个世纪,时间潮水冲刷,离当时愈远,历史愈斑驳模糊……
  终于,有人以这位英雄之名写了一部莆仙戏《林龙江》,把莆田民众膜拜为“先生”但不详其事迹的庙中偶像,在舞台上还原为鲜活的英雄传奇。这个传奇的讲述者,是在仙游县城生活了一辈子的大剧作家——郑怀兴。

痛史中的英雄

  春节之际的莆田仙游,绿意盎然。沿着曲折小路,经过葱茏的荔枝树和龙眼树,就到了县城一隅郑怀兴先生的家。
  “我现在所住之处,就是抗倭的古战场。”71岁的郑怀兴如是描述,令闻者一凛。他家后面一座小山,相传戚继光在此和倭寇打了九仗,故称“九战尾”;前面是更壮烈的“十八战”。不远处木兰溪畔,戚家军强渡虎啸潭追击倭寇的遗址犹存,每年五月初五,这里都有祭祀仪式。
  对郑怀兴来说,创立“三一教”并与莆田抗倭史紧密相联的同乡林龙江,却曾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小时候我就知道,乡亲们不论婚嫁、动土、乔迁或出行,常常要悄悄地去庙里问‘先生’或‘请先生’。”但是要问这位“先生”是何方神圣?当时的郑怀兴和很多人一样,却并不太晓得。
  郑怀兴逐渐知道,生于1517年的林龙江是一位融合儒释道精华、以儒家为根本精神的大思想家和大慈善家,做了许多济世益民的好事,他最大的壮举,是十年中数次带领门人埋葬和火化倭乱中罹难民众的遗骸,总数达几万具。
  受了感动的郑怀兴,以戏剧化的方式讲述了林龙江的传奇,这就是创作于2004年的莆仙戏《林龙江》: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为乱沿海,莆田一带受害最深。有一人对倭患早有预见,他就是林龙江。富有才华但文章锋芒毕露的他屡试不中,经道人卓晚春启发而悟道,放弃功名,致力传道,扶世济民。
  看到倭寇威胁迫近,而当地武备松弛,林龙江向官军献上《抗倭管见》,却被嘲笑。当倭寇真的杀来时,林龙江出头,与乡绅约好共同出钱请路过的广东兵出手;解围之后,林龙江依约奉上酬金,其他乡绅却背信弃义不肯出钱,林被恼怒的广东兵鞭打,但仍劝说他们不要为害民众。
  此后,林龙江向官府建议由乡人自办团练,共御倭寇,但未被采纳。临近过年,倭寇气势汹汹而来,林龙江提前招呼乡人逃难,也被嘲笑。倭寇在内奸带领下烧杀抢掠,血洗莆田。令人心痛的是,倭酋敬畏龙江先生,下令保护林宅,但劫后归来的乡人见林宅独存心生嫉恨,纵火烧了林家大厝。林龙江顾不得追究,而是卖田募钱派门人收尸火化后安葬,使死者得安其灵,让生者不病于瘟疫。
  今天,在莆田市纪念林龙江的东山祖祠中,仍保存他和弟子积薪火化遗骸时所用的骨灰罐,令人视之动容。据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永芳介绍,莆仙地区在政府部门登记的三教祠(书院)有1700多座,散布于社区村镇中,香火颇旺,发挥着崇德向善、扶危济困和社会教化的功能。
  2017年为龙江先生诞辰500周年,《林龙江》在仙游首演。“本地老百姓很爱看莆仙戏,希望这部戏能帮助乡亲更好地了解林龙江的事迹和精神,净化世道人心。”郑怀兴说。
  在他看来,林龙江最值得今人学习之处,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从自己做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做个有追求有品格的人,进而推己及人,互爱互惠。这样做的人多起来,风气会逐渐改善,社会就能充满希望。
  史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为倭寇攻陷,被占领两月之久。直到戚继光入闽抗倭,取得仙游大捷,倭寇才弃城而去。二月初二,幸存者相互探视伤亡情形,二月初四莆田、初五仙游再补过一次年,称“做大岁”。后因二月农事繁忙,莆仙民间就把做大岁改到正月初四、初五。“白额门联”、初二“探亡日”也因此融入当地年俗。
  时至今日,莆仙地区过年“做大岁”已传承450余载。“莆田人把最大的痛,融入最大的节,我们的年俗中包含着公祭遇难者的仪式。”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炳椿说。
  打退倭寇要庆祝,心理阴影要驱散,非要轰轰烈烈地庆祝不可。做大岁过后,莆田从初六开始到二月二轮番上演各色节庆活动,爬刀梯、跳傩火、打铁球等民俗表演延续至今,成为此地独有的“元宵月”嘉年华。今年莆田元宵文化旅游月的主题为“妈祖爱,元宵长”。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