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9次航天发射,中国首居世界第一
“超级航天”的辛酸与梦想
持续走热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再次点燃人们对于航天的激情与梦想:一万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出数千米的行星发动机拔地而起,集结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万枚火箭齐刺苍穹,以及数百艘载人飞船在国际空间站如搭积木般自由穿梭狂奔等景象让人击节称赏、连呼震撼。但,科幻终究是超现实的——过去一年,全球发射的火箭加在一起不过114次。
即便将时间拉回到人类航天元年1957年,从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波尼克1号”算起,到2018年年底,过去60多年,全球实施过的航天发射也不过5801次,累计发射的航天器8960个,目前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总数2192个。要建造比人类历史上最大火箭的推力还要高出数百万倍的行星发动机,而且是1万座,这种剧情能否在现实世界上演,短期内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在并非流浪的地球上,人类已经用血与汗踏出了奔向星辰大海的航天征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多个国家具备轨道发射能力,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跟太空中的卫星打着交道。不管是已经离开历史舞台的美国阿波罗计划,还是目前仍在发射场不断挑战极限的猎鹰火箭;不管是已经实现火星探测的“机遇号”“好奇号”,还是再次实现落月的中国“嫦娥”“玉兔”;抑或是一只脚已经踏入航天强国的金牌长征火箭,都牵动亿万大众的神经。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一条“中国长征火箭开启超级2018”的新闻刷屏,其中提到2018年我国将执行至少35次发射任务,发射密度将创历史新高。不久前,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提到,一年过去,中国最终完成了39次发射。这比预计的多了4次。
数字,对于航天迷和更大范围的读者来说,可能是科学幻想、技术解读之外一个观察航天的更好视角。或许可以让这些没有门槛的数字,帮我们记录下过去这一年轮番登场的航天大戏,以及成就“超级航天”背后的辛酸与梦想。
“历史性第一”背后的大国航天角力
39次,这个数字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记录着中国航天2018年的辉煌。
这其中,37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发射成功率100%,累计将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1次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实施;1次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北京蓝箭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实施(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失败——记者注)。
这一年,中国航天就是凭借“39次”这个数字,第一次独居世界第一——无数航天人为之一振!
2018年12月24日,美国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发表推特感叹点赞: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中国的航天进步令人吃惊。
这个“历史性第一”,不只是数量上的第一,还包括不少人类探索史的第一次。
比如,全球航天器的首次月背之旅。2018年,我国“鹊桥”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实现了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通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等多个世界首次。如今,“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与研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听闻“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消息后,发表推特祝贺中国团队,并称这是人类史上的首次,更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还有备受瞩目的中国速度、北斗速度:过去一年,10次发射18颗北斗卫星,过去18年,发射43颗北斗卫星,100%成功率,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天枢贪狼、天权文曲、摇光破军是中国古人对“北斗”的解读,而如今的“北斗”则蕴藏着现代导航科技的传奇。
不过横向对比来看,这个“历史性第一”仍值得冷静对待。第一和第二之间咬得很紧不说——中国39次,美国34次,后者仅少了5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背后处处是看不见的硝烟,美、俄、欧竞相角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航天作为重要战略选择。
过去一年,美国发布“国家航天战略”,提出“使美国更加强大、更有竞争力、更加伟大”,推动组建独立“天军”;欧洲则推进《欧洲航天战略》落地实施,英、德注重航天技术发展,地理信息、量子通信、全球连接等重点方向获得关注,等等。
用数字来看,2018年全球共实施114次发射任务——这,可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年度发射次数首次突破“100次”,上一次“破百”,已是2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