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当好技术工人的代言人
2月19日,正值元宵佳节,零星飘落的雪花让北京一片静美。在位于东城区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239厂,全国人大代表戴天方正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忙着敲定新一年“工匠学堂”的课程表。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的建议聚焦搭建培养创新型工匠的平台,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
会后,戴天方带着与工匠代表们“头脑风暴”的心得,开始了新探索。一年来,他有空就往高校实验室里跑。
2018年,239厂与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继续开展“跨界合作”。北理工老师对难加工材料和复杂构件等精密加工技术和设备方面的研究,给戴天方和同事们“打开了一扇窗”。
“航天产品一般是多品种小批量,对柔性加工要求高,工艺复杂程度高。”在戴天方以往的生产经验里,往往是设计引领产品发展。现在借助北理工的“最强大脑”,生产企业前瞻性地储备了技术手段,能够反向给设计提供制造的新方法和思路,从而缩短产品设计与研制周期。
而在239厂与哈工大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校企共同研发的高功率柔性激光焊接系统让机器人有了“激光眼”,可以识别焊缝路径进行智能焊接。
产学研合作实践中的成功样本,让戴天方对于如何升级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了新认识,这些“冒着热气”的一手资料,也让他对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心里有了底”。
一路从技术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戴天方最熟悉也最关注的始终是技术工人。在他看来,做好这个群体的代言人,除了关注处于金字塔尖的高技能人才,更要关注技能人才中普通的大多数,通过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戴天方深感“需要提出的问题更多,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更多”。除了深耕熟悉的专业领域,一年间,他多次参与调研、走访和学习培训,系统了解法律、税务等领域知识。
随着视野的开阔,他对技术的理解也与从前不同。如今的“工匠学堂”,除了传授某项技艺,他更多的是告诉徒弟们技艺背后的原理支撑,让他们从中寻找技术创新的因子。
不久前的调研走访中,一个群体引起了戴天方的关注。他发现,在不少制造企业的社会招聘中,很多技术工人的身份是劳务派遣工。他打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社会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注,完善他们的薪酬待遇,让他们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充实技能人才队伍的力量。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