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报告:法院审判智能化水平提升 辅助审判作用凸显

2019-03-01 14:06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日电 1日,在北京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深化完善,信息化建设对司法审判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凸显。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审判系统对法官的辅助功能不断完善。

图为蓝皮书发布现场。 阚枫 摄

  信息化建设对司法审判的辅助作用越发凸显

  这则报告的全称为《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3(2019)》,3月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3(2019)》发布暨2019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上发布。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对2018年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辅助审判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蓝皮书指出,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审判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

  蓝皮书显示,全国法院的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824家支持案卷同步生成,实现率达80.46%,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重庆、云南等地法院的电子案卷随案生成实现率达到100%。

  此外,蓝皮书称,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不断推进。通过电子案卷的深度,实现案件办理、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中各类业务应用的自动化、智能化,为全业务网络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公开,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奠定基础。评估显示,2018年,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164家支持支持电子卷宗文字智能识别复用功能,实现率达61.65%。

  同时,蓝皮书提出,电子签章技术在巡回审判、当庭裁判、电子送达、远程庭审等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法官可以高效的制作、送达裁判文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审判效率。使用电子签章,调解和撤诉后即可送达调解书和裁定书;当庭宣判的案件,可“立等可取”拿到裁判文书。

  ——日益缓解事务性工作压力

  蓝皮书指出,电子化送达模式已经在全国铺开,全国已经有2951家法院开展了电子化送达,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同比提高8.6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湖南、河南、吉林、新疆等地法院已经普遍开通了邮件、短信、传真、网站等电子送达方式,支持可送达的文书种类包括起诉书副本、受理通知书、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

  报告显示,全国能够支持裁判文书一键上网的法院2942家,占83.82%。3078家法院能够自动为法官提供办理案件的送达、开庭、保全、解除保全、结案等流程节点信息,占87.92%,其中2452家支持案件流程节点的自定义配置,占69.86%。还有的法院开发了立案提示功能,对当事人的立案请求制作“案件画像”,并将分析结果主动推送给立案法官。

  此外,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还让审判辅助性事务集中管理,如将管辖、送达、保全、查询、庭审速录等审判辅助事项剥离出来,交由司法辅助集约服务中心等相应部门进行处理,有效缓解了法官的工作压力。

资料图:智能法律机器人“和平法宝”2018年3月在沈阳上岗。 戴勇 摄

  ——审判辅助功能不断完善

  评估显示,越来越多的法院具备了查询和推送关联案件、推送法规条文及类案信息、辅助生成司法文书、裁判结果预测与量刑参考以及智能庭审的功能。

  其中,具备自动提示案件在本院涉案情况功能的法院有2777家,占79.12%,同比提升18.83个百分点;具备了法条自动推送功能的法院2703家,占77.01%;能够批量生成格式化文书的法院1877家,占53.48%;能够基于大数据分析相似案件量刑幅度并提供量刑参考范围的法院1513家,占43。10%。

  ——移动办案方兴未艾

  蓝皮书称,2018年,法院的移动办公办案步入全面实践阶段,法官利用移动微法院、手机App等移动终端使得办案、合议、开庭都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巡回审判等得以实现,减轻法官奔波之苦,同时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