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就业话题引热议 被“置顶”的就业如何扩量提质?

2019-03-12 08:11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会场内外,就业话题引发热议
  被“置顶”的就业如何扩量提质?

  “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一直以来,就业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三大宏观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优先不只是“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民生板块“前置”到宏观政策的“位次”调整,而是国家重视就业地位,“更注重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的体现。

  “保就业”,一直以来被政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就业升至“优先级”

  在2018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两次出现。这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业优先不仅是要强化已有的就业促进政策,而且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

  从以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角度促就业,到此次就业被“置顶”到宏观调控内容,这一变化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看来,既体现了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也表明就业将是未来的重要工作的着力发展点。

  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城镇登记失业率3.8%,是10年来的新低;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底是4.9%,同样属于较低水平,中间最高的时候也没超过5.1%。

  面对就业稳中有进的年度答卷,为何还要将之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呢?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作为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至关重要。今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于“充分就业”,莫荣委员进一步解释道,“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充分就业与一定的失业率并存,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我国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作为充分就业指标。继续推行就业优先,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措施密集出台。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支持企业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就业创业、积极实施培训、及时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帮扶等方面发力稳就业。

  莫荣委员认为,当前的就业政策比较全面,含金量比较高,下一步“关键是落实”。

  新业态打开就业新空间

  过去一年,就业局势稳中向好,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盘子扩大带来的就业总量扩容,更在于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的增强。

  “服务业扮演稳就业的‘压舱石’。”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非常强,平均高于第二产业20%左右。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6.96万亿元,增长7.6%,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2%。可见,更具灵活就业优势的第三产业发挥就业“海绵”作用日渐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莫荣委员认为,新的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阶段,新业态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更有活力的就业岗位。

  在3月7日湖南代表团举行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58集团首席执行官姚劲波代表也将话题聚焦新业态就业。

  他分享了山西长治丹朱镇“站长”李宇光的创业故事。2017年58同镇创立,以乡镇为单位,通过互联网播发农产品、招聘等服务信息,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站长”负责运营。2017年返乡创业的李宇光已成为当地的“网红”,现在他的月收入非常可观。

  “以互联网,特别是新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吸纳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姚劲波代表介绍,据58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以家政、外卖、快递等为代表的服务业薪酬涨幅超过10%,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达到13.7%。在他看来,创造新就业机会已成为互联网经济存在的最大价值。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在加快发展新经济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新业态从业群体的用工和社保制度,让劳动者有奔头、有保障。

  重点就业群体重点“关照”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