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聂芝芯
3月15日,中国两会落下帷幕。13天时间里,来自各地的5000余名代表委员聚于中国政治中心,共议中国发展大计。本次两会信息密集度之大、开放度之高,令人印象深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3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图为代表们会后走出会场。 中新社记者 王骏 摄
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等报告所描绘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图,国务院及其部门等13场记者会透露的改革举措时间表,“部长通道”上32位部长及两高负责人对热点话题的直面,“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上的畅所欲言,团组讨论中的表达与交锋……一个个议题经中外媒体的聚焦、放大,形成立体化的信息网,里面隐含着“关键之年中国如何发力”的密码。
开放的两会,体现在中国对外部疑问的倾听上,在对自身发展航向的廓清中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一次正面互动。
关于经济发展,中国制定6%至6.5%的合理目标,不搞“大水漫灌”,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向世界展示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姿态,释放继续担纲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信心;关于开放,中国审议通过外商投资法,用法治化解外资入华担忧、保障外资权益,践行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承诺;关于外交政策,中国回应了外界对“一带一路”建设、国防费的疑问,展示中国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对互利共赢的追求……
中国开两会,世界寻答案。中国解疑释惑的诚意多一分,世界的“中国观”就清晰一分,对中国的信任就有望增加一分。
开放的两会,还体现在中国政府机构对社情民意的接纳上,在对具体民生问题的落实中实现了整个国家“上”与“下”的一次有效互动。
关键之年如何稳就业、兴实业、惠民生,大到宏观政策层面的考量,小到“一老一小”问题的具体因应,政府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面对疫苗安全、保健乱象、假海淘等具体社会热点,政府告诉民众做了什么、还将做什么;有的地方环境治理有懈怠,政府请媒体、社会加强监督;面对法院“执行难”问题,相关负责人解释原因、介绍进展,汲取前进新动力……
民意经由代表委员们以特定程序抵达政府机构,民意也经由媒体与官员面对面碰撞。政府以民为本,固本培元,有利于提升与民众之间的信任。
信任就是力量,内外信任的交汇与叠加,将化为中国行稳致远的推动力。(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