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8日电(童笑雨)“我就是个干活的。”一落座,头发花白的龚晓南就“自报家门”。75岁的他是浙江大学(下称“浙大”)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领衔的团队凭借“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国分忧是龚晓南眼中科学家的使命,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奖励大会上,浙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任其龙及其团队成员。 樊畅 摄
获奖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不断刷新中国创造的高度,也折射出这些成果的缔造者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科技强国建设倾尽心血的初心。
龚晓南曾在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88年归国。
当时的中国在针对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等问题上采用的传统地基处理方法,如堆载预压法等,难以满足高承载力与稳定性、低工后沉降和快速处理的要求,这让龚晓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国要发展建设行业,迫切需要研发地基处理新技术。我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带着这样的决心,龚晓南于1988年踏上了复合地基研究道路,一走便是三十年。
龚晓南团队。 卢绍庆 摄
三十载科技攻关,其领衔的团队不仅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创新上取得突破,还研发了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形成了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并在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航、机场等工程建设领域被广泛应用。
在获奖的科学家中,同龚晓南一般,瞄准行业发展“卡脖子”难题的,还有浙大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任其龙。
“抗癌药中有高达70%来源于天然活性物。但中国天然活性物质分离制造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巨大。”任其龙介绍,中国高纯活性单体90%以上依赖进口,制药原料完全被国外市场垄断。2003年,科研团队在与企业合作时发现了这个“卡脖子”问题后,下决心攻克这一难关。
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其领衔的团队终于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首创了从羊毛脂中分离制备24-去氢胆固醇的全流程工艺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形成相间分配可控的低乳化分子辨识分离技术。而该团队也凭“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十余年科研攻关,任其龙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还实现了超越,书写着“智造”引领“制造”的奇迹。
“科研就像刨一口井,越往下发现的泉眼越多。如果只是跟踪而无超越,思路早晚会枯竭。”任其龙说,如今分子辨识萃取分离技术的应用已在医药化工、轻工食品和资源利用等诸多领域崭露头角。“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总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有意义,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