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有机产业“点绿成金” “家乡之美”成就“农民之富”
中新网汉中2月14日电 题:有机产业“点绿成金” “家乡之美”成就“农民之富”
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己亥年正月初十,正是农民工陆续返工的时节。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草坝村却仍沉浸在新年气氛中,预备着正月十五的社火。这一份“超长待机”的年味儿,和留住人的故乡分不开。
“这几年,出去打工的人很少了。”在草坝村村民刘海超的家中,他向中新网记者算了一笔账:2012年,刘海超家的年收入不过1万余元(人民币,下同);而如今,他家的年总收入已达到5万元。“在外打工,一年也不过3、4万元,还不如在家种地踏实舒坦。”他说。
洋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森林覆盖率达68.9%,是陕西省唯一拥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洋县不仅是濒危珍禽朱鹮全球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栖息地,亦有大熊猫、金丝猴与羚牛活动于此,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然而,这份家乡之美,却曾是农民之“痛”。
自1981年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也是全球仅存的野生朱鹮种群后,这里成为了朱鹮最后的“抢救地”。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跃明表示,在重新发现朱鹮后的第四天,此间官方就明确提出四不准: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营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巢区开荒放炮。
为了挽救处于极濒危局面的朱鹮,当地的农民不得不停用化肥农药,粮食也因此减产。彼时,朱鹮的发现地——洋县洋州镇草坝村既是“朱鹮之乡”,也是国家级贫困村,许多村民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天平?村民们纷纷表示,是有机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作了“金山银山”。“点绿成金”之下,草坝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据刘海超介绍,自从改种村里推广的有机黄金梨,收购价格从原来的0.8元、0.9元一斤,到现在最高可以卖3元一斤。同时,种植有机水稻也比普通水稻每亩增收了近700元。“以前还怪朱鹮让我们受穷了,现在,真要感谢朱鹮,家里收入的大头都靠有机田。”村民叶虎成说。
不仅草坝村成了“有机村”,洋县也正朝着“有机县”迈进。此间官方表示,洋县的有机生产基地由2010年的5200亩,发展到2018年的13.2万亩。有机产品,如有机黑米酒、黄酒等更远销中国各地。2018年,洋县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10.14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有机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更让“家乡之美”成就“农民之富”。
春日里,澄黄的油菜花映着“梨花淡白柳深青”,成为游客“追捧”的热门景点。“来看花的人满坑满谷,小车从国道一直堵到城里。”提起去年的观花盛况,洋县民众仍兴奋不已。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洋县共接待游客638.03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33.49亿元。(完)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