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遭遇家暴 可以向谁求救
门诊问题:
遭受家暴时,可以向哪些组织或机构求救?如何给予受害人更有利的保护?家暴可以当作家事对待吗?
门诊专家: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孙晓梅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段凤丽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家事部主任 王东红
专家观点:
◇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既然反家庭暴力法中规定,多个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对法律的实施负责,就应该给予它们更大的话语权,让它们参与到涉家暴案件中,借助其力量保护弱者。
◇对于涉家暴案件中举证难的问题,可以探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如果可以设立有关家庭暴力的罪名,就能对施暴者形成警醒,让他们知道殴打配偶并非家事,而是一种犯罪行为。
“我不想再忍了。”遭受31年家暴后,湖南汉寿的刘蓉(化名)趁丈夫熟睡之际,用刀砍下了丈夫的双脚,“这样他就不能追着打我了”。因失血过多,刘蓉的丈夫最终没有了呼吸。2018年12月,因构成故意伤害罪,刘蓉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不少人对刘蓉的遭遇表示同情,“如果家暴能及时被制止,结局或许不会这么残酷。”更多的人在追问:“如果女性遭遇家暴,可以向谁求救?”追问并非空穴来风。据全国妇联2016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女性曾遭受家暴,每7.4秒就会有一位女性被丈夫殴打。家暴究竟可不可以当作家事对待?当受害女性想要寻求帮助时,法律又能给予多大程度上的保护?
多数家暴受害者选择沉默
“很多女性被丈夫打过多次之后,依旧会与丈夫和好,她们认为被打一辈子是应该的。”这是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反家庭暴力法的强力推动者孙晓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的1993年的调研结论。如今,25年过去,情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
2018年8月4日,河南农村女性王平(化名)在结婚五周年纪念日后的第二天,被丈夫杀死在打工租住的宿舍中。据王平的家人表示,此前王平遭受了长达五年的家庭暴力,“她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就嫁人了,这次丈夫把她接到打工的地方,再三保证过不会动手打她。”王平的姐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妹妹经常遭受家暴,但从未对外求助过,觉得这是家庭内部问题。
有人即使认识到家暴违法,依然选择沉默。2016年4月5日,内蒙古女记者阿梅在又一次遭受丈夫的拳打脚踢后,因颅内出血而死。阿梅的父亲称,二人订婚后不久,丈夫金柱便向阿梅实施了第一次暴力,原本打算退婚的阿梅,在金柱道歉后选择了原谅。“他心眼特别小,不允许我女儿和任何一个男生说话,不许晚回家。”结婚一年里,阿梅被家暴五次,家人曾为阿梅准备好了离婚申请书,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不久后事情便不了了之。直到阿梅死之前,同事、朋友几乎没人知道她遭遇过家暴。
有媒体报道称,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在大多数国家遭受暴力的女性中,仅有不到40%的人曾寻求帮助,报警的更是不到10%。在中国,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报警。现实中,大多数家暴受害者,都未曾发出呼救。
“不敢反抗、不愿反抗、不去反抗,是面对家暴选择沉默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段凤丽告诉记者,有些女性在家庭中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和思想,需要依靠丈夫,以至于在遭遇家暴时“不敢反抗”,否则将失去生活来源。
“也有一些女性认为维持子女生活稳定、家庭和睦是一种义务,不想打破现状,让家庭走向破裂,所以即使遭受家庭暴力,只要还能忍耐,就‘不愿反抗’。”记者注意到,阿梅曾告诉姐姐,担心自己离婚后,单亲家庭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至于“不去反抗”,段凤丽解释称,因为没有下定决心离婚,考虑好婚姻未来的走向,一些受害者会下意识地克制自己的反抗意识,让自己“不去反抗”。“很多女性考虑到其中一个原因,都会有所顾虑,有时候还要面对多重因素的结合,对家暴进行反抗的情况就会更少。”段凤丽说,因为家暴的隐蔽性,选择沉默时,私力救济基本不能发挥作用。
组织帮助和法律救济效果有限
沉默让受害人失去救济机会,如果她们想要寻求保护时,又可以寻求哪些途径呢?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