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非遗“扎龙”匠人半世纪的坚守

2019-02-24 18:12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正月逐渐进入尾声,广西有着炮龙传统的南宁市宾阳县宾州古镇的年味在日益微弱的鞭炮声中散去。65岁的“扎龙”老匠人邹玉特坐在家中,开始为来年的炮龙节做新炮龙。

  “一条长约20米的炮龙,我和老伴两个人一起做,大概要花半个月时间,一年大概最多能做30条。”邹玉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在用纱纸固定龙头骨架的各个关节,像这样的手工结头,在一条炮龙身上多达两千多个。

  宾阳炮龙节(每年正月十一)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邹玉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炮龙非遗传承人。从15岁起,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扎龙技艺,至今年正好50年。

  “扎龙头、龙身、贴皮、上色、粘鳞片到最后做龙眼、装龙耳,整个炮龙制作过程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急不得,急了,手工就糙了。”邹玉特说,炮龙上的每一片鳞片都经自己手工裁剪,每一处细节都需要静心打磨,唯有耐心和时间投入方可出精品。

资料图:邹玉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炮龙技艺传承人,自15岁起学习扎龙技艺并坚守至今,已度过近半世纪,如今像他这样的炮龙技艺师已为数不多。 中新社记者 钟建珊 摄

  扎龙的技法复杂为扎龙人的传承设立了高门槛。“一个扎龙学徒能不能出师,要看他的天赋和勤勉程度。”邹玉特说,他出师的第一条龙诞生在他22岁,那时他已学艺满7个年头。

  “炮龙节大概是每个宾阳人最浓烈的乡愁。”年近古稀的黄鸿奎是邹玉特自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发小,长大后赴外地工作安家。今年炮龙节期间,他带着一群来自广西老年大学的同学回祖屋吃长街宴、看舞炮龙,探望老友邹玉特。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扎龙手艺人”。黄鸿奎说,炮龙节是当地最为隆重的节日,宾州古镇的青壮年便会舞着炮龙巡街,街坊们则拿着鞭炮追随炸龙祈福。每年炮龙节,他的父亲都会亲手制作炮龙。遗憾的是,在父亲去世后,他和兄妹四人无一继承扎龙手艺。

  黄鸿奎说,庆幸还有邹玉特这样的扎龙传承人和炮龙人,成为他儿时美好回忆的慰藉。

资料图:扎龙技艺师邹玉特进入赶制炮龙的最后冲刺阶段。中新社记者 钟建珊 摄

  在倔强坚守扎龙技艺的50年里,邹玉特不断改良扎龙制作的材料、炮龙形象设计,以追赶时代潮流。龙的特点是麒麟头、蟒蛇身、鹿角、鹰爪、鲤鱼尾。为了让龙更形象,他将改良过的牛耳用作龙的耳朵,让龙更逼真。将龙的长度由过去的27米、30米缩短到14米、20米,还开发了可供一人欢舞的“迷你龙”。

  有改变,也有坚守。邹玉特举例说,不少新一代扎龙人如今在制作龙头架的时候改用铁丝固定关节,以节省做工时间。“纱纸固定关节相对来说更容易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外观细节更美。另外纱纸因具有柔韧性,人们在舞龙过程中,龙架子不易因外力晃动散架。”他至今仍坚持用纱纸作结的“笨办法”。

  “像扎龙这样的手工艺很难用机器来批量生产,要传承终究是需要年轻人接棒。”邹玉特说,他的一名徒弟已成功出师,今年炮龙节做了6条炮龙供节日使用,这让他感到欣慰。

  从2016年起,邹玉特在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扎炮龙”培训班。2019年,年逾花甲的他又将在宾阳县民族中学增开炮龙技艺兴趣班,希望将扎龙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完)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