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2月20日病逝

2019-02-25 13:01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斯人驾鹤携琴去 人间犹闻流泉音

  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2月20日病逝 

  “作育琴坛六十载不辞辛苦,浇开卉苑百千春暂憩道山。”一幅由中山大学澄心琴社书写的挽联,道出了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岭南派第八代传人、岭南古琴大师谢导秀的一生追求与成就。

  2月20日晚,谢导秀病逝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享年79岁。昨日下午,数百名弟子、琴友相聚于广州殡仪馆,用琴声送别这一位将一生奉献给岭南古琴的大师。

 

  1960年,谢导秀因专业调剂与古琴结缘。在与古琴相伴的六十载中,他在打谱、演奏、改编琴曲、古琴斫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仅与其师杨新伦整理出古琴曲谱《古冈遗谱》,打造岭南派古琴经典教材,还协助成立广东古琴研究会,助力古琴研究,扭转岭南古琴艺术凋零的局面。此外,他还以弘扬岭南古琴为己任,以老琴人的坚持,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换来了如今的桃李芬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碧君、苏赞

  2月20日谢老在医院病逝,其家人在家中客厅“宝树堂”设立灵堂。十多平方米的客厅内,连日来拜祭吊唁的各界人士源源不断,众人将香烛高举至额头,行叩拜之礼。灵堂旁还放置一张古琴,数位谢老的弟子相继奏琴,琴乐不断。

  “发扬古琴是老师的心愿,也是我们日后该做的事。”弟子刘笔华说,过去在宝树堂,谢老师认真指导我们弹琴,现在我们以琴声相送,希望老师一路走好。

  谢老的夫人黄惠芳看起来有些疲倦。她告诉记者,谢老临终前仍心心念念着古琴。“他希望自己能永远传承和发扬古琴,只可惜身体不好,只能中途离场,这是他的遗憾。”

  昨日下午2时半,谢老的追悼会在广州殡仪馆举行,现场琴声作伴,数百人到场作别恩师。

  “误”入古琴道 琴痴勤打谱

  1960年,谢导秀凭拉高胡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今为星海音乐学院),却因专业调剂的安排,学习了古琴。

  起初,面对没琴、没教室的学习条件,谢导秀十分悲观,但仍咬牙坚持。他曾为了准备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排练时将手指头磨破,染红了琴弦。

  毕业后,谢导秀成为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但是,此后的十多年,工作和生活上的琐事让他不得不暂别古琴。

  1976年,为挽救日渐式微的岭南古琴艺术,谢导秀和其老师杨新伦开始四处搜集和整理南宋时期遗留在广东新会县的古琴曲谱《古冈遗谱》,耗时4年整理、记录和编印成册,成为现今岭南派古琴教材。

  为了进一步抢救古琴音乐遗产,依托于1980年成立的广东古琴音乐会,谢导秀一头扎进艰苦的打谱工作,将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古代琴谱“翻译”为现代乐曲。

  因难度高、涉及学科知识多,打谱一度被认为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琴乐活动,仅剩极少数琴家还甘之如饴,谢导秀就是其中一人,多年来陆续完成《双鹤听泉》《离骚》《春山杜鹃》《水东游》等古琴曲的打谱研究。

  带病办雅集 延续古琴脉

  1990年,谢导秀接任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在文德路省文联旧址开展研究会的日常琴务工作,组织定期雅集,以方便琴人交流琴艺心得。不过,由于当时岭南古琴艺术不受重视,研究会的发展之路可谓艰苦卓著,建会之初只有7名会员,且同出师门杨新伦,每月一次的雅集,师徒数人抚琴轻叹,倍感落寞。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古琴研究会又面临经费、场地、编制等各种问题,一度被迫解散。谢导秀深知,组织雅集是延续琴脉的重要方式,他竭尽所能从中周旋,数次解围场地经费枯竭等问题,但仍举步维艰。

  直到1999年海珠区博物馆成立,在区文联等机构合力促成下,海珠区博物馆开始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地,研究会重新恢复正常运作。2004年,广东省音协正式批准恢复广东古琴研究会,海珠区博物馆才成为研究会的固定活动基地。

  陪伴着研究会发展的心酸与操劳,让他十分珍惜雅集每一次的举办,从不缺席。2013年10月,坚持了30余年的广东古琴研究会雅集如期举行,不同的是活动开始良久,谢导秀才在老伴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姗姗来迟”。原来,因为中风,他已在医院卧床59天,清醒后,执意来到现场,用有点含糊不清的话语为弟子点拨迷津,树前行明灯。

  传承又创新 琴学多建树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

澳大利亚脐橙 20个装 新鲜水果 节日礼盒送礼礼品团购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