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生于1949年的老渔民:生活变好“哩哩美”越唱越美

2019-02-25 19:15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当你在品尝海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它们是怎样从大海来到你的餐桌上的?

  

  刚刚上岸的海鲜吸引不少人收购。骆云飞

  渔民这一朴素的群体

  长期耕作于海上

  连接起了美食的两端

  黄照和:耕海50载见证渔业变迁

  

  刚刚上岸的海鲜等待收购。骆云飞

  海南这个夏天来的格外早,正月十五过完年,海南临高的新盈国家级中心渔港热闹起来。

  

  新盈国家级中心渔港停泊的船只。骆云飞 摄

  新的一个捕鱼季即将开始,大小船只抓紧准备。

  新盈镇头咀村委会头咀村的黄照和不时到渔港转转,虽年已古稀,但他心系大海。

  

  今年70岁的老渔民黄照和坐在自己门口休息。骆云飞 摄

  黄照和,生于1949年9月26日,今年整整70岁。

  临高县有句俗话——临高海边都是捕鱼人,哪里有港口,哪里就有临高渔民。

  12岁成孤儿 更改年龄出远海

  黄照和12岁就和大海打起交道,不过那时他是被逼无奈。

  

  临高渔民。骆云飞 摄

  自古行船半条命,渔船在海上随风漂荡,命途多舛,渔民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2岁时那年,黄照和父母出海遇到台风,再也没有回来。

  他成为了孤儿,和92岁的祖母相依为命。黄照和不得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那时是在生产队时期,黄照和的出海请求没有被领导批准,理由就是他太小了,什么都不能做。

  不能没有生活来源,黄照和悄悄更改了年纪,央求生产队同意自己出海。终于被允许上船为渔民做饭,黄照和的渔民生活就这样开始。

  木帆船时代 跑遍海南沿海

  他回忆说,木帆船时代的渔民生产生活很是艰辛。

  船是40吨的木帆船,没有机械动力,没有仪器,渔民也看不到天气预报,全凭经验航行。

  

  黄照和向小新介绍闯海变迁。骆云飞 摄

  15岁那年,黄照和终于成了一名渔工,远赴南海作业,负责船上的拉网。

  那时的渔民出海,全靠经验,看水流、看天象,能用的经验都会用上。

  黄照和说,当地说法叫看“水季”,“水季”好了很快就能鱼获满仓,“水季”空船而归也是有可能。

  令黄照和感慨的是,那时候的捕上来的鱼个头大,种类多。

  黄照和说,“做海”几十年,他把海南跑了个遍,还经常去广东的沿海港口。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干劲十足,在海上虽然也不时遇到大风大浪,但都坚持了下来。

  但黄照和说,他心里仍有惦记,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祖母。

  当时不仅船只差,港口条件也不好,黄照和回忆,港口水位低、设施差,渔船到港后要运走,多放一会儿鱼就会烂掉。

  从木帆船到大铁船

  改革开放之后,帆船时代一去不返,黄照和也造了属于自己的一艘小船。

  

  图为渔船停靠在渔港。骆云飞 摄

  黄照和说,临高渔民走南闯北,头脑活络,凭着吃苦耐劳的尽头,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从12岁出海一直到60多岁,直到干不动了,才离开大海。

  回想起50年的渔业变化,黄照和非常感慨。

  

  渔船在大海中航行。骆云飞 摄

  从在木帆船上烧饭,到如今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钢质渔船,最大的一艘有26米长、6米宽,儿子做船长,雇了5、6个工人。

  从出海凭运气看天,到满船的仪表盘;从出海几十天的无法联系,到现在的通讯顺畅;从破旧的港口,到如今的现代化渔港,冷库、制冰厂、加油站等设施齐备;海产品从极易腐烂变质,坐上飞机、汽车,卖到北京上海,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黄照和说,渔民的出海更安全,生产更有底气,日子更美好。

  王琼梅:日子越过越好 “哩哩美”越唱越美

  新盈是临高渔歌“哩哩美”的发源地之一,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现编现唱的民歌。

  

  70岁老人王琼梅。骆云飞 摄

  新盈渔港周边村,几乎人人都会唱“哩哩美”,王琼梅也是其中之一。

  王琼梅,生于1949年10月21日,今年也已70岁。

  从生产队到个人

  王琼梅是在1966年嫁到头咀村,在她的印象中,渔港停满了木帆船。

  她回忆说,当时是生产队时代,大家劳动劲头很足,但由于体制原因,渔业产量不高。

  

  男人负责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图为海南渔婆在码头忙碌。骆云飞 摄

  当时,男人跟随大渔船出海,妇女则在近海捡拾贝类或修补渔网。

  由于那个时候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唱“哩哩美”就是渔民主要的娱乐活动。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渔民的生产方式从集体走向了个人。

  

  男人负责出海打渔,女人们负责岸上的工作。图为海南渔婆在码头忙碌。骆云飞 摄

  王琼梅说,她和丈夫向亲戚朋友借钱造了一艘小木桨渔船,两个人划桨在近海捕捞。

  王琼梅说,那几年她要拉扯几个孩子,所以生活比较艰辛。出海多年,才慢慢把钱还完。

  生活有起色“哩哩美”做情歌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王琼梅家的生活好了起来。家中换了艘更大的渔船,出海捕的鱼刚靠岸就有人收购。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