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蓝皮书:移动办案方兴未艾 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新民晚报·新民网】今天上午,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3(2019)》(《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深化完善,信息化建设对司法审判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凸显。卷宗电子化随案生成等“智慧审判”的基础性工作的不断推进,使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审判系统对法官的辅助功能不断完善,移动办案开始方兴未艾。
上海法院信息化办案获赞
记者在蓝皮书中发现,在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中,上海法院结合电子卷宗深度应用需求,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民商事诉讼活动中,研发的“上海民商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被点赞,其做法为着力破解民商事、行政案件中存在的办案难题,努力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审判运行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司法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2018年3月,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试运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区域案件特点选取3家基层法院参与试点工作,分别为: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政府信息公开纠纷案件;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信用卡纠纷案件。截止去年8月,进入系统案件数338件,其中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563件,银行卡纠纷案件2702件,政府信息公开纠纷43件;完成2065个办案要件整理工作;完成38.6万件案件、1037.7万页卷宗的智能编目工作;完成3460份卷宗的标注及训练,其中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873件,股权转让纠纷案件346件,海上通海水域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260件,银行卡纠纷案件649件,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149件,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310件,计算机软件委托开发合同纠纷案件302件,政府信息公开纠纷572件;完成8282份文书标注;完成121154个标签标注。
法院审判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蓝皮书指出,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审判辅助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全国法院的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824家支持案卷同步生成,实现率达80.46%。
其次是日益缓解事务性工作压力。如今,电子化送达模式已经在全国铺开,全国已经有2951家法院开展了电子化送达,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同比提高8.6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湖南、河南、吉林、新疆等地法院已经普遍开通了邮件、短信、传真、网站等电子送达方式,支持可送达的文书种类包括起诉书副本、受理通知书、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
再次是审判辅助功能不断完善。评估显示,越来越多的法院具备了查询和推送关联案件、推送法规条文及类案信息、辅助生成司法文书、裁判结果预测与量刑参考以及智能庭审的功能。其中,具备自动提示案件在本院涉案情况功能的法院有2777家,占79.12%,同比提升18.83个百分点。
最后是移动办案方兴未艾。2018年,法院的移动办公办案步入全面实践阶段,法官利用移动微法院、手机App等移动终端使得办案、合议、开庭都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巡回审判等得以实现,减轻法官奔波之苦,同时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智慧法院开创诉讼服务新举措
蓝皮书指出,智慧法院建设不断优化法院诉讼服务,2018年全国四级法院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覆盖,司法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化,法院远程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报告指出,依托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平台和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不断拓展服务当事人、律师和社会公众的渠道和内容,积极提供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庭审直播、文书查询、诉讼档案查询等交互式、全方位、立体化诉讼服务,实现重要信息主动告知、即时查询和有问必复,初步形成线上线下、庭里庭外多样化司法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使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2018年,全国95.22%的法院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诉讼服务大厅,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服务;82.67%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能够为当事人、律师提供网上预约立案、案件查询、卷宗查阅、电子送达、诉讼指南等服务;77.64%的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以电话接入、语音和短信等方式,为公众参与诉讼活动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
信息化助力“基本解决执行难”执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