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为国捐躯,留下的父母成了他们奉养一生的“爸妈”——
“谁为国尽忠牺牲,我们就替谁尽孝”
生死约定,34年守护战友父母
本报记者 汪子芳 通讯员 汪文 翁一芳 黄松光
谁为国尽忠牺牲,我们就替谁尽孝!30多年前战火弥漫祖国南疆,11位同赴前线的温州战友,有1人不幸牺牲。出征前的生死之约,幸存的战友一刻不敢忘却。
1985年,陈云生为国捐躯,他的父母成了周跃南和其他战友奉养一生的爸妈。2008年,陈云生的父亲去世。今年3月,陈云生的母亲去世。3月24日,60岁的周跃南含泪为85岁的“阿妈”送终。
11名温籍战友一同出征
定下生死之约
30多年前,南疆边境作战激烈而残酷。
1984年秋天,在周跃南所在的部队里,共有11位来自温州市瓯海区的战友同赴前线。参战的老乡战友里,最小的只有22岁,最大的周跃南也只有26岁。
作为军人,他们清楚战场上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不管谁牺牲了,活着的人都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照顾他的父母。”视死如归的热血小伙,在昂首出征前,将手叠在一起,定下生死之约。
1985年2月11日凌晨,作为爆破班副班长的陈云生在突击战中牺牲。“云生是在冲锋的路上牺牲的,那一年他才满23岁。”那个日子,周跃南刻骨铭心。
陈云生英勇牺牲,被追记二等功,评为革命烈士。浴火疆场,经历无数的枪林弹雨,有多名战友立功,归来时11位兄弟里唯独少了陈云生。
作为从战场归来的二等功臣,周跃南带回了两枚军功章。部队党委还批准保送他上军校提干,思考再三,周跃南选择退役返乡,成了一名民警。
老人子女赴异乡打拼
他成了看望老人最多的人
1985年冬天,回家稍事安顿后,周跃南约了两位战友阮志刚、黄志栖,徒步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爬上海拔500多米的利八坑村,找到了陈云生的父母。
从最初的山峭路远步行3个多小时,到如今开车1个多小时,通往利八坑村的路,一走就是34年。
周跃南还记得初见云生父母的场景,那是深山里的一间破旧木屋,几乎家徒四壁,陈云生的父亲陈周兴、母亲温善妹都已年过半百。
在烈士遗像前,3位老兵磕头认亲:“爸妈,云生为国尽忠,我们为您尽孝,我们都是你们的云生!”两位老人泪水纵横。临别时,3位老兵每人凑了200元钱留给老人。
陈云生家手足八个,云生是老二。为了生活,几个儿女各赴异乡打拼,平时少有机会回家探望父母。倒是周跃南,成了看望老人最多的人。
无论平日工作多忙,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尤其是建军节,周跃南都会约上战友,一同上山看望老人,送去生活物品。每次到家里,周跃南都会细心观察,缺什么就默默添置什么。
深山交通不便,夏天就带去凉席蚊帐,老人家喜欢穿纯棉的白色汗衫,他就走遍小街巷专门去买;冬天送去厚厚的棉被;电视小了,就换个尺寸大的;台风快来了,就爬上屋顶翻瓦补墙……
一晃十几年过去,周跃南成了陈家的一份子, “舅舅”、“二哥”,成了他在陈云生家的称呼。
2008年3月,陈云生80岁的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专门请假,按照当地习俗为老人当“孝子”,料理后事。
“阿爸”去世后,看着独自留守深山的“阿妈”温善妹,周跃南决定为她安个新家。他牵头找战友筹资,和陈家儿女一起凑钱,为老人建起两层小楼,安上水电,不时送去柴米油盐。
为了方便联系,周跃南还专门为温善妹买了一部手机,手把手教会老人使用。老人每次生病,他总是在最短时间内赶过去,把老人带下山就医。
2011年11月,周跃南给老人打电话,电话响了很久一直没人接听。“不会出事吧?”周跃南立即驱车往山上赶。一进家门,看到阿妈在灶旁烧菜,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每次离开,老人总是目送着车子离开,这让周跃南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老人。
昔日小伙如今成了爷爷
34年过去他践诺如初
“阿妈”温善妹年事渐高,行动越来越不方便,独自住在山上,周跃南不放心。2013年春节刚过,周跃南和战友将年近80的“母亲”接到敬老院住了半年。去年正月初三,老人不慎摔断了腿,行走更不便,周跃南又与老人子女商量,将“阿妈”接到藤桥镇居住。此后,周跃南便是隔三岔五去探望。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