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AI”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可能是近年来科技圈最火的概念之一。从语音助手到智能家居,从无人驾驶到工业机器人,“AI”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那么,当AI赋能媒体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花火,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改变呢?快来随研究事儿一探究竟吧。
最近,搜狗联合新华社推出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即AI)虚拟主播”,这个主播不仅面貌和真人几乎一样,而且声音、表情和唇形都和真人别无二致。看过这个虚拟主播的朋友都纷纷感慨,这下子又有不少学播音的要失业了。
的确,这两年最火的AI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回家忘带钥匙不要紧,刷个脸就行,到银行取钱也不用带卡,刷个脸也能大把提现;有些高科技园区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快递已经开始应用,短距离送个文件、送个外卖机器就能完成;在医院、法院、学校,AI开始大显身手,机器基于庞大数据库的支撑,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学会看CT、根据法律法规和以往判例为法官提供建议、为学生推荐易考试题和知识点。在这几个领域,它的水平很快就能超过影像科的专家,提出的判决建议准确性极高,成为学生和辅导老师最有用的助手。今天,AI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BAT、科大讯飞和商汤科技等走在AI研究前列的公司,已经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取得突破,有的已经站在世界的前沿。
具体到媒体行业,当媒体愿意拥抱AI,当AI为媒体新闻生产的全过程赋能,一切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妙不可言,它将颠覆以往的形态,形成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作为新型主流媒体,了解这些场景并让AI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也许是下个阶段必须全面发力的。
场景一 新闻的内容生产
机器自动撰写稿件是目前“AI+媒体”应用中最普遍的场景之一,只要我们创造出一套可以和机器交流的语言,把机器撰写的规则和范例规定好,形成规范的模板,机器就能自动抓取数据,进行进一步清洗、分析、加工,最后自动生成需要的稿件。目前,在气象新闻、体育新闻、一般灾害新闻写作中,机器撰写已经比较常见,超过了人工撰写的速度,而且机器不知疲倦,可以连续工作,尤其是在奥运会、世界杯等需要连续报道的场景,机器撰写的优势凸显。比较代表性的有华尔街邮报写稿机器人——Heliograf、腾讯开发的Dreamwriter和今日头条的写作机器人“张小明”等。
AI为传统新闻赋能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生产出大量新样态的内容,比如,美联社一年会生产超过60个虚拟现实(VR)和360度全景式视频,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媒体致力于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创作,纽约时报团队创作的融媒体作品《雪崩》、今日美国联合亚利桑那共和报创作的融媒体作品《墙》都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除此之外,AI现在已经实现了视频中声音、采访录音与文本间的实时双向转化,这为一线记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场写稿发回报道变得轻松简单,大量的纸质文本也可以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快速扫描变成文本文件或音频文件直接对外播发。
场景二 新闻的渠道拓展
过去谈新闻的传播渠道无非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有限的几种形态,AI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形态受到了严重冲击。很多专家都认为,AI将会让短视频更加火爆,短时间内会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面对每天上亿条的视频,如何从中挑选受众最喜欢的、最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同时保证能把视频分类推送给最需要的人,这些都要依赖AI这个小伙伴。有了它的加持,我们的短视频可以更健康、极速地得到传播,可以把很多实用信息快速可视化,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拓展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渠道。
另一个AI已经介入并可能获得突破的产品是交互式新闻机器人,现在很多网上购物平台已经通过AI技术开发了一些交互式机器人,他们能回答用户的问题,甚至一些刁钻的问题都可以逐一化解。一些银行也开发了一些互动的服务助手,一些简单工作可以替代服务人员,节约了人力成本。涉及到媒体领域,媒体机器人主要是信息采集和新闻播报。比如,在美国大选期间,很多新闻机器人会采访登录网站或客户端的用户,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作为制作新闻的基础素材;还有就是机器人的新闻播报,这依赖于语音识别和声文互译技术,但是这些机器人还停留在最初级阶段,即使是前面提到的惟妙惟肖的虚拟主播也不具备应对紧急情况、临场自由发挥等能力,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让机器人会思考仍是AI的终极追求。
场景三 新闻的审核保存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