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新闻为改革立传
“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人改革先锋的称号,其中屠呦呦、王选、陈景润等的事迹被收录在《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中。该书通过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改革进程中反映人们思想转变的典型人和事进行描写,勾勒出40年中国鲜活的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铁在日前举行的《报章里的改革史》出版座谈会上提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的《报章里的改革史》,是新闻人、出版人庆祝改革开放40年特有的方式。
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报章里的改革史》责任编辑罗财勇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新书正式发布一个月内,我们即与印度GBD公司签订版权输出协议,授权出版了英语、印地语等版本。”
来自《文摘报》的选题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早早谋划出版了一系列出版物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的选题来自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文摘报》。从2018年2月开始,《文摘报》就开辟了《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栏目,以旧报新读的形式,对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改革征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激荡和转变的典型性的人和事进行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裁姜革文读到该专栏文章时激动不已,立刻谋划如何将该栏目内容形成一本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的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和《文摘报》总编辑刘昆沟通后,双方达成了结集出版的共识。但《文摘报》是周报,《旧报新读》栏目每周只能刊载一篇,从2月到5月,总共只有20篇左右。罗财勇说:“为了赶进度,《文摘报》先把刊载过的文章发给我,以便我们设计排版校对。这样边校边等,到8月底最后定稿,一共收录了25篇,内容涉及思想解放、经济改革、科技教育等方面,讲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杨西光与真理标准讨论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时代切片。”
反复推敲的书名
该书书名源自《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栏目,罗财勇回忆,在申报选题的时候,基本沿用了《文摘报》的专栏名称,叫《印记: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
“但是这个书名并不能充分体现作为图书出版的独特价值所在。为此,刘昆老师不断地和我探讨交流,认为书中所记载的,其实是一部改革史,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无不这样。”罗财勇说,最后在确定《报章里的改革史》这个书名时,他和刘昆是不谋而合。
对于所选的这些话题,刘昆说:“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这是我在做这个专栏时最深切的感悟。我们从微观历史层面的人物、故事、场景还原改革开放的行进轨迹,让读者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社会转型、文化嬗变,以及未来的走向。”
颇费思量的设计
《文摘报》刊登的文章除了“新读”和旧报章的原文,每篇前面都有精心编写的编者按,罗财勇看到之后觉得,如果只是按照《文摘报》的形式排版,成书就显得单调。
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广西师大出版社决定“按图索骥”,给每篇旧报拍一张照,置于偶数页,以旧照旧,这样可以将读者带进现场,而原来的编者按则作为书中每一篇的导语,置于奇数页。对于这样的安排,罗财勇说:“从视觉效果来看,既有历史的年代感,又有现实的时代感。从版式上看,每一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突出了每一个事件和人物的独立性和典型性。”
但旧报章的图片问题带来的困难也接踵而至。为了体现旧报章的“旧”,出版社需要找到当年相应的旧报纸,然后请专业摄影师翻拍,但桂林市图书馆当时正在从旧馆搬到新馆,还没对外开放,无法找到旧报纸来拍照。当时正值暑期,桂林的高校图书馆放假了,同样无法找到旧报纸来拍照。时间不等人,罗财勇立即联系了柳州市图书馆,第二天,罗财勇的同事薛梅和黄珊虎一大早就赶了过去,按照需要一张一张地进行拍摄,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说:“这本书的编排有匠心,而且组织的新读文章都很到位,很多都是当事人、亲历者或亲见者写的文章,使我们感到很真实。里面的内容不是把文章原样照搬出来,还有解读和进一步的情况阐述,甚至有在场者的叙述,让我们收获了旧报以外更多的信息。”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