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家办报”常被一些学者用来标识中国近现代的一种本土新闻观念或办报思想,史量才被认为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可以把“史家办报”的说法当作一种学术话语,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其生成与生产的过程进行简要评述。研究发现,“史家办报”的提法其实源于一次文本误读,却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学术话语的再生产过程中,有继承、有创新,但也有以讹传讹。鉴于“史家办报”一说易于引发歧义,我们建议新闻界对其谨慎使用。
【关键词】史量才;史家办报;学术话语
在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研究中,“史家办报”是常见的一种说法,其重要性与“政治家办报”“文人办报”大致相当。它被用来表达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新闻观念或办报思想,指的是用治史(史家)的精神来办报的相关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史家办报”一说并不见于中国近代文献,它是30年前被当代学者首次提出,然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对“史家办报”的具体内涵,学者们的理解则不尽相同,它虽多次被收录在专科辞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界对其含义已经达成了共识。问题似乎与“史家办报”的提出有很大关系。那么,它是怎么被提出的,又是怎么传播(主要指文献被征引情况)与实践(主要指如何借用“史家办报”进行研究)的,我们将展示这一过程。
一
通过文献检索可知,“史家办报”与“史量才”两个主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以人物研究而言,研究“史家办报”思想的文章大致形成了以史量才为中心,旁及宋育仁、谭嗣同、唐才常、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关系网络。而且,即使都是研究如何用“治史”态度办报的,对章太炎则多用“史官道德”,对梁启超则多用“史家精神”,对邓拓则多用“史家风格”,较少用“史家办报”来概括史量才以外的人。那么“史家办报”一说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呢?
最早发表相关论文的是张允若,他这样写道:“史量才办报有个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把办报视为记载历史,坚持用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办报。……因而章太炎将他的办报方针称为‘史家办报’。”[1]
在这篇文章中,张允若认为是章太炎提出“史家办报”的。该文的注释显示作者的观点参考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查《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该书有一节(第二编第六章第四节)谈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书中写道:“1934年史量才被暴徒枪杀,章太炎先生在《史量才墓志铭》中称‘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史量才办报是‘史家办报’。”[2]
此节的参考文献列有“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字样。胡著中有“史量才的办报主张”一节(第四章第五节),引章太炎所撰《史量才墓志铭》,然后总结说:“太炎先生称史量才办报是‘史家办报’,算是抓住了史量才办报主张的精义,可谓知人之深。”[3]
张允若所参考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应该是1994年出版的,而徐培汀、裘正义合著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应该参考了1987年版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①。由张允若→徐培汀、裘正义→胡太春,“史家办报”的最初出处指向《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
二
那么,“史家办报”是不是章太炎最先提出来的呢?让我们先看看胡著所引的《史量才墓志铭》——
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承其流,奋笔不纡。卖浆洒削,华屋以居。以子高材,宜其有余。何烦辱任事,而不与俗同污?恬智相养,则亦与天为徒。吾闻夫毅饰貌以内热,豹菀中而外枯。智之所不能避者,虽圣哲有所不虞。唯夫白刃交胸,而神气自如,斯古之伟丈夫欤!
“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鱼是谁?子鱼即史鱼,亦称史鰌,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载其人因进贤而不用,斥不肖而不退,最后尸谏卫灵公。孔子曾称赞其刚直不阿:“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十五》)此子鱼非史官。查先秦史官列表,起自仓颉,终于胡母敬,无子鱼其人。[4]“史氏之直”中的“史氏”是史姓、史氏宗族之意。此句中的“直”容易与后文中的“笔”引发“直笔”(秉笔直书)的联想,有可能因此虚构了子鱼的史官身份。
“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就是说,史氏的正直(直道)家风,其来有自。春秋时的子鱼就是史家(史姓)的模范,此后代代流传,传至史量才父子。《墓志铭》表彰的正是史量才的“直道”,《墓志铭》前文中,章太炎曾夸赞史量才的父亲(春帆翁):“素持直道,常以是诲子。”可为佐证。此处“直道”不仅指正直、诚实,还有刚正、严正之意。梁启超曾解释“直道”为:“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5],是很恰当的。如此,才能理解铭文的最后几句话。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