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媒介化社会,信任可以传播吗

2019-03-20 03:13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媒介化社会,信任可以传播吗

  失信,新媒体时代的狂潮

  自从媒体诞生以来,公信力就作为基因伴随其演进发展。媒体公信力直接受到包括政府公信力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它的变化又是以社会语境为背景,被人们视为社会信用的感应器,受到公众、媒体从业人员和相关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当下,社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媒体+”时代。媒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关键子系统——传感器,是社会大森林的“消息树”。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媒体浪潮的推波助澜,媒体的公信力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虚假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现象层出不穷,使电视等主流媒体陷入信任危机中,也像病毒一样侵蚀社会机体。媒体公信力怎么了?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有哪些?如何才能屏蔽乱象,更有效地发挥主阵地功能?

  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滞后于发展现实,而且多限于技术量化、媒介内部因素分析。媒体公信力这一概念本就具备非常宽泛且丰富的内涵,不仅媒介载体多样,而且涉及内容繁杂,常常令研究者难以找到着力点。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一书,以电视为研究切入点,以电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置于社会转型语境下,在分析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未来趋势以及相应对策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创造力,尤其是重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影响电视公信力的社会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子内生化,而不仅仅是把它们作为分析框架的给定常量。

  该书以转型期的国情为探讨源头,选择了从政治、社会生态入手,着重探讨了电视媒介公信力降低的内、外部根源,较清晰地论述了媒体公信力发展的主要维度,着重于媒体公信力整体对策的构建,强化了传播理念和社会环境的支撑提升作用——即如何加强新闻专业主义,融合扩大传播力,全面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同时,以媒体公信力的演进反观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关系,进而为社会信任体系的重新确立给出参照和方法支撑。同时,尝试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国际传播能力的博弈与角逐中,为讲好中国故事、科学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启示。

  媒体公信力,社会信任的最大基石

  该书作者李其芳写了一句题记——“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这是德国当代社会学系统科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尼古拉斯·卢曼一部著作的名字。显然,作者试图对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建构。

  在西方经典传播理论中,媒体被认为是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运用都是严格法定,对它们强调的是约束而不是自由。而对第四种权力,则倡导的是自由而非约束。这说明四种权力的存在基础完全不同。即使在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其行使权力的根本基础并非民意,而是制度——不管公众认不认,我都可以行使,哪怕合法地运用暴力的方式。

  但是,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却没有这样的保护。当媒体获得充分自由的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枷锁。没有更多的约束,意味着在自己权力的清单上没有人给你做背书。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你是否具有权力、能具备多大的权力,完全取决于赋权者——受众的态度。因此,所谓的第四种权力,是认为你有你才有的“软权力”。它是媒体可能具备的一种模糊属性,而不是某一家媒体一定具有的特定权力。这与前三种权力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乡镇一级政府,行政权也是具体而明晰的。如果媒体失去了公信力,不仅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一切。一家受众根本不信任的媒体,它能怎样生存呢?

  作者所要论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常识。很多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却把反常识的东西当成“常识”。

  公信的反义并非失信,而是“私信”。私者,自己、个人的意思。典型的表述就是:“我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我们知道,失实报道导致公众失信而对媒体造成的伤害属于公理,已无须证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如果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信任,其实并不可怕,它还可以重建公信力。最可怕的是,媒体自认为是获得信任的,把“私信力”当作了公信力去打造,荒唐地以为只要取得某些特定人的喜欢,便获得了公众的信任。结果是,愈努力,离公众的信任愈远。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