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书包装:不要过度要适度
重四五斤的一套3册中国童话,附赠野餐垫的图画书礼盒,金属材料贴片、楠木书盒、丝绒内胆……3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北京图书大厦,不少包装精美的图书格外打眼。
“我觉得有的书没必要做得这么花哨,拿着看挺累,放在书柜里也不方便。”带着5岁儿子选购图书的马女士的看法代表了不少读者的心声。业内人士也认为,一些名不副实的精装书、豪华书,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增加了读者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当倡导图书适度包装。
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
如今,设计腰封、套封,使用丝绸、皮革等包装的图书比较常见,定价大多在上百元甚至上千元。读者对此是否买账?
过度包装必然推动书价上涨,也让一些读者敬而远之。从事交通行业的张玮娜同样感觉近几年图书价格“涨得挺快”。她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图书“大小不一”,随身带着觉得沉,在家里放置时又觉得不整齐。
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各层书架浏览发现,除了常见开本,一些异型开本也不在少数。在采访中,不少读者对不必要的包装和求大求异的开本颇有微词,认为不实用也不环保,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必须承认,近年来确实出现了图书过度包装的现象,如采用丝绸、特种布料等作为图书制作材料,且工艺越来越讲究。”知名出版人、北京新华连锁品牌顾问刘明清为记者分析说。他认为,对这种现象需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刘明清举例说,一些经典著作、名家名作,特别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采用精装甚至豪华装的形式进行出版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这些图书往往印数不高。“纵观中外出版史,莎士比亚书店就曾经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过牛皮装版本,目前已经成为藏书界珍品。”
从另一个方面看,刘明清认为,对那些内容平庸、哗众取宠甚至低俗的作品给予豪华包装,则是不恰当的。一些“伪经典”和某些自费图书,只是由于作者有钱或者补贴多,便过度包装;某些“项目”图书经费富余,以致肆意浪费。他认为,对于时下出版界存在的不良风气应当给予批评。
包装应以图书内容为依据
图书是知识、思想、文化的载体,过度包装无异于舍本逐末,更多读者呼唤图书包装返璞归真。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刘静提出了“作品”和“产品”的概念。他分析说,在市场销售的书籍都是产品,在做产品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市场接受度,考虑读者对象、图书生产周期和图书定价。
“纸价上涨导致图书定价提高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更希望为内容买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四学生小杨告诉记者。他说,自己和同学在选购图书时将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一些华而不实、明显包装过度的图书往往“翻翻就放下了”。
大礼盒、珍藏版、立体屋……多种形式的图书在丰富读者选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张玮娜告诉记者,她一般不会选择那些又厚又贵、阅读与携带都不方便的图书。北京图书大厦2层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读者购买图书时往往会综合考量,一些豪华包装的图书少人问津。
出版者应从哪些方面更好地体现图书价值,避免过度包装?刘明清认为,出版者的出版理念最为重要。“一本图书值不值得采用精装或豪华装的形式出版,首先要基于对作品本身内容的判断,以及对作者的学术和文化影响力的判断,同时也需要对目标读者和市场进行分析。”
刘明清认为,采用精装、豪华装出版图书应当持审慎态度,但同时也要给那些真正的好书、名家名作、传世之作应有的恰如其分的待遇。
业界呼唤适度包装
怎样才是适度包装?适度包装应遵循哪些原则?
刚从一家特种纸造纸厂回来的刘静了解到,生产一吨纸需要消耗50吨水,他也由此发问:“在目前这种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情况下,怎样用最少的耗材和合理的设计语言,将图书这种特殊产品设计得更加美观、实用?”
刘静认为,图书的适度包装设计应该遵循“以图书文本为核心”的原则,以文本内容和特质为基础,根据目标购买人群的审美习惯和购买能力来决定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使用最适合这种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的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来准确地体现图书价值,并成功完成销售。
在刘明清看来,适当的包装大体有如下特征:图书必须可以传世,可以“穿越时间长河”,才值得做精装或者豪华装;即使值得做精装、特装、豪华装,也不必以量取胜,必须节制,“少即是好”。同时,平装书也不意味着品质低劣,平装书也需要精美。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