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正出新,重构党媒公信力优势
在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南通报业传媒集团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系统思维,既守本源之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党媒品格气质,又紧扣时代脉搏,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加快媒体融合转型,在提高党媒公信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媒体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党媒应发挥好新闻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重视并加强公信力建构。
党媒公信力优势及困境探析
媒体公信力,反映的是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影响力。媒体公信力,根基在“公”,为国家利益、公众权益鼓与呼,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核心在“信”,视真实为新闻第一生命,客观公正,平实描述事实,理性剖析本质。
党媒姓党。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同、拥护、支持,是党媒公信力的强大支撑。特别是地市级党媒,与党委、政府跟得紧、贴得近,因其接触新闻源的直接性、传递信息的权威性、引导舆论的正确性,往往在本区域具有较高关注度,拥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公信力。即使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党媒仍被视为获取可靠、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代又一代党媒工作者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薪火相传,熔铸成党媒的操作规范、价值取向、品格气质,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党媒应对竞争、担当作为、践行使命的重要资本。但党媒的公信力优势,并非坚不可摧。虚假新闻、话语老套、失语缺位等,对党媒公信力造成了较大威胁。
新闻失真导致的公信力损害。虚假信息、不实报道,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最为致命。党媒故意刊播虚假新闻几无可能,常见的是面对媒体竞争,定力不足、报道失范、自乱阵脚。比如为抢时效片面求“快”,甚至把网上“线索”当做“事实”本身,丢掉了“把关人”的职责和担当。金庸先生前不久去世后,有“金迷”感叹:多希望这又是一次谣言!原来,十余年来,金庸先生几乎每年都会“被去世”,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2010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未经求证即发出金庸去世消息,产生较坏影响,最终副总编辑引咎辞职。牵动人心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原因已经查明,但过程中的舆情反转,同样值得反思。事件之初,网民对那位无辜女司机的声讨,源起媒体报道时使用了“据传,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的说法,引来若干主流媒体转发“加持”。不过吊诡的是,“据传”二字在转发中渐渐不见了。
因循守旧导致的公信力消解。党媒历史悠久,也累积了一些弊端,比如曾经存在的过于追求“高、大、全”,脱离群众、不接地气等。一些党媒报道官腔十足、内容乏味、语言老套,令人难以卒读,直至“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权威、严肃本是党媒特征,但如果不从受众对信息需求和知情角度传播信息,将宣传等同于新闻,长此以往,党媒就有可能逐渐被边缘化,公信力也将逐步消解。更糟糕的是,一旦受众对党媒的刻板印象固化之后,会造成对媒体公信力的持久伤害。
失语缺位引起的公信力质疑。突发事件发生后,受众对真相和权威信息最为渴求,党媒的失语,不仅给谣言留出了滋生的空间,更会触发受众对党媒的不信任情绪。面对舆情热点,不敢发声、不会发声,不仅会让受众失望,还会引起受众对党媒其他正面报道产生质疑,助长“老不信”“偏不信”“总从反面看”“总往坏处想”的舆论怪相。失语或缺位,客观上主要是受制于一些地方严厉的宣传管控,主观上则是由于媒体新闻敏感不强、漠视群众诉求、引导能力缺乏。主客观原因相互影响,会造成恶性循环。
守正固本,强健党媒公信力基因
拥有强大的公信力,才能吸引受众、引导受众、影响受众、说服受众。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播加速,丰富了表达机会和方式,但狂欢之后终将回归理性。全媒体时代,面对大量芜杂信息,找到自己所需并判断其真伪,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长期以来,党媒以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为己任,权威、真实、深刻,构成了党媒公信力的重要基因。舆论场上越是众声喧哗、众说纷纭,党媒公信力越显稀缺、珍贵。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守正固本,强健公信力基因,把独特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优势,是党媒安身立命、履行好职责使命的不二选择。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