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国产青春片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关注现实回归理性

2019-07-05 17: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原标题:国产青春片:关注现实归理性

  电影《快把我哥带走》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狗十三》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过春天》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闪光少女》海报。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和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跳出了以往青春片“伤痛”“怀旧”的创作套路,借血肉丰满的青春故事展现普通百姓群体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想象”。这两部影片虽以过硬的艺术质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业界和观众中获得了较高评价,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前者最终票房5126万元,后者只以994万元收官,相较于以往因“热门IP+流量明星+狗血校园爱情”被观众吐槽的同质化青春片动辄几亿元的成绩,显得有些惨淡。从曾经的低口碑高票房,到如今的高口碑低票房,国产青春片经历了高潮期之后,开始进入市场热度落、创作理性回归的新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国产青春片创作获得了被重新定义的可能性。顺着当前“追求现实感、关注普通人、传播正能量”的思路发展下去,国产青春片或可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实现自我超越,最终迈上高口碑高票房作品频出的创作高峰。

  摆脱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

  在大量资本涌入电影市场的环境下,受泰国和中国台湾“小清新”电影潮流、第六代导演群体创作积累、80后跨界导演群体崛起等因素的促动,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一次使国产青春片作为一种市场类型而固定下来。2014至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场试水阶段,也是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巅峰期。那个时候,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核心的消费群体,促使青春片作为一种商业类型爆发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一些制片方看到了青春片的这种市场潜力,纷纷上马新项目。此外,当时的电影创作领域弥漫着一种浮躁心态,创作群体重新洗牌,一些缺乏艺术功力和职业素养的外行跨界而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青春片的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刻意迎合青年观影群体的观赏口味。于是在一些青春片创作中,艺术质量与票房成绩不呈正比的快餐式“情感消费”电影频现,低口碑高票房的吊诡现象时有发生。

  2016年,青春片被过度消费之后,市场热情回落,创作者开始扭转创作思路,为青春片创作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年涌现的《七月与安生》堪称国产青春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该片打破了以往创作定型化人物、模式化情节、感伤怀旧主题的套路,通过描写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对青少年精神成长的积极影响,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此后的三年中,国产青春片尽管没有出现现象级作品,但作为一种创作类型却从未离场,而且逐渐摆脱了廉价、低效的自我复制,转而进入探索与二次元、青春心理学等新鲜类型元素杂糅的新阶段。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将网络游戏的快意江湖和大学生创业的锐意进取等元素融入剧情之中;《快把我哥带走》则是将漫画改编成动画、网络剧乃至电影;触及社会话题事件的《悲伤逆流成河》则同时由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这种跨媒介同构的创作营销倾向,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市场上获得高回报率。除此之外,经过市场打磨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在思想上向纵深挖掘,试图呈现青年一代复杂真实的成长故事和自我认同的历程,如《狗十三》《老师·好》之类的作品,对生活和教育的反思已达到了一定深度。

  从女性视角切入成长故事

  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以往部分国产青春片创作存在一种对女性角色进行概念化的处理,导致作品中女性人物主体意识较为匮乏,“拜金女”之类的负面形象泛滥的创作倾向。直至2015年,这种现象得以扭转。从《黑处有什么》《我心雀跃》《七月与安生》,到近期的《狗十三》《过春天》,国产青春片渐渐分流出一种明晰的“少女成长”亚类型。与一般传统商业亚类型的“小妞电影”不同,它更侧重于文艺属性和作者风格。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