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杜燕 刘文曦)1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举办“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展”专题座谈会,委员们围绕城市规划管理方式、街道管理体制、法治保障总规落实等建言献策。
探索多方共治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苑总规划师许槟表示,在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中,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出要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建议探索多方共治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街乡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她称,目前,在区级层面,海淀区在试点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模式,朝阳区结合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推进协作式规划;在市级层面,2019年将在已完成、正陆续公示的分区规划基础上,启动中心城区和新城控规,完成1000个左右村庄规划编制,也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她认为,若能建立相对稳定的责任规划师团队,长期跟踪服务于街乡基层的规划需求,将有利于提高规划编制效率、保障规划成果质量。因此,建议在中心城区、新城地区,以及外围村镇地区推广,形成覆盖全市域每个规划单元的责任规划师团队。
她称,还可动员更广泛的技术力量,包括社会学、数据分析、交通和市政工程等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完成基础调研、数据整理、民意采集以及社会动员等工作,降低规划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这也搭建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构建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形成城市规划在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生动实践。
引领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庆介绍,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目前常住人口83.6万人,由于初期规划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较多,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居民诉求强烈。去年,市政府出台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开辟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不过,他指出,回天地区社会治理目前仍面临社区工作者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不高,辖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跟不上等问题。
他建议,市区相关部门能实施城市微更新,启动回天地区“碎片化”闲置空间更新利用,深入挖掘并盘活社区闲置地下空间、公共广场、废弃厂房、绿地等存量空间,通过修缮、改造、优化、提升,更新一批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设计或者运营,激活并利用“碎片化”的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承载能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对街道管理赋权、增效、下沉
如果说社区自治是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向上一级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也是必要的一环。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北京市东城区政协主席宋铁健建议,在全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中应着力抓住赋权、增效、下沉三个关键。
宋铁建称,应认真梳理街道社区职责清单,建立街道社区职责准入制度,明确要求除街道社区职责清单以外,其他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街道社区安排工作。同时,赋予街道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权,对需多部门协调解决综合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督办权、对派驻机构的人事建议权,让街道更加有职、有权、有物、有人。
他建议,在街道实行大部门制,内设机构的设计转向“向下对口”,富余人员充实社区力量,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增强街道工作效能和服务能力,使街道运转更加高效、科学。
以法治保障精细化管理、多元共治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建议,尽快出台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提高城市法律水平,更好地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提了很多治理大城市病的问题,地方立法注重实用性,根据这些大城市病,更多地利用法治手段解决。”
北京市政协委员、房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廖春迎谈到,“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不及时,执法行为具有临时性和活动性;违法成本过小,存在对处罚不及时的侥幸心理;很多法律在执行中缺失、缺位。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