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共生院乡愁缕缕 规划师巧绘新颜

2019-02-25 01:51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共生院乡愁缕缕 规划师巧绘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五周年特别报道之新老同框

  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下定决心,舍得投入,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

 

  ——习近平

  推开西城大栅栏地区茶儿胡同8号院的院门,但见这个院儿与一般大杂院和四合院不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的国槐,粗得一个人抱不过来,据说树龄已有600多岁;大槐树旁是一座状如烽火台的时尚建筑,灰砖砌就的旋转式台阶可以直通屋顶的小露台。东西两侧和南侧的平房,按照中式风格修缮一新,里面却并不住人,摆放着图书、各种绘画工具和座椅;另有几间屋檐下,住着3户人家。

  负责看管这个院子的海德亮老人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这个院子就是当下颇为流行的“共生院”,就是大杂院内的部分居民开展申请式腾退后,将新的业态引进腾退空间,新业态与老院实现共生。

  小院改造充满京味儿

  “看到院门上面写的‘重修灵鹫寺’了吗?这个院子在明清时候是一座庙。解放以后,寺庙后来就成了大杂院。”73岁的海德亮老人说,原来院里住着14户居民,后来有了腾退政策陆续都搬走了,现在只有3户居民还住在院里。

  “三年前,大栅栏地区开始进行院落更新,一位叫张轲的建筑师看上了这个破破烂烂的院子,他对腾退后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还把院里的土路面重新铺上地砖,并修了下水管道,提升了居住环境。”海德亮说,“改造的时候,房屋的整体结构都没动,柱子、房梁、檩子、椽子都是原来的。”

  据介绍,改造后的房屋作为社区儿童图书室、图画室和舞蹈室使用,就连一个半人高的小煤棚子也被打造成了温馨的小书屋,狭小的单间被打造成宽敞的开间,建筑风格现代感十足。

  而三间没有改造的老屋还保留着大杂院的民居旧貌,屋门、窗户上的红漆已经褪色,小厨房窗台上摆满了各种油盐酱醋罐儿。

  对于小院的改造,海德亮最欣赏大槐树旁边那座“烽火台”。“这里原来是居民盖的小厨房,但没有被拆掉,而是改造成了一间阅读室。”说着,海德亮打开阅读室的门,里面摆放着手工作品,用矿泉水瓶做成的小风车、绚烂的贴画、纸糊的风筝……充满了童趣。

  老街坊与小朋友共享小院情趣

  住在南房角落的周大妈听到院里海德亮说话的声音,便从屋里走出来打招呼。60多岁的王大爷跟周大妈是邻居,一直坐在新改造的儿童图书室门前的台阶上晒太阳。几十年,院里的老住户相处融洽。

  自从小院的儿童图书室开放以来,王大爷和周大妈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也多了一些期盼。“院里平时太安静了,就我们3户人家,有这么个小图书室挺好的,孩子们经常来看看书,在院里玩一会儿,也让我们跟着热闹热闹,生活也有了乐趣。”

  因为小院名声在外,街道和不少机构都会不定期地来此举办公益活动。海德亮回忆,去年6月,一家杂志社在院子的槐树下举办了一场古树音乐会,胡同里的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随意地坐在小板凳上、石阶上,或托腮,或思考,或翻阅手中的《美猴王》绘本。在古琴的演奏中,《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的旋律在院子上空回荡。那一刻,老院、街坊、古树、石阶、稚童,还有口口相传的老故事,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生活在8号院里的居民,其实一开始对“共生”的生活方式还是有所顾虑的。后来为了不打扰居民的休息,主办方常将活动安排在周末,而且是下午2点以后,主办方也会提醒参与者院里有住户。这都得到了院里居民的认可。居民们不仅接受了“共生”的生活方式,还逐渐融入到小院组织的活动中。

  海德亮说,夏天老王会坐在大槐树下乘凉,孩子们来了都会先跟他打招呼:“王大爷好,我们来玩了!”老王总会笑着看孩子们鱼贯而入。海德亮坦言,小院由过去的封闭变成开放以后,在院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住户也学着怎么跟外人沟通了。

  “有时候我不在,如果有人进院参观,老王还会当起导游,主动讲讲院子的历史,介绍那棵明代栽植的老槐树哩!”

  自2018年以来,东城区的胡同里多了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走街串巷,用专业的眼光打量着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就是参与东城区胡同风貌保护提升的责任规划师。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