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雾霾宣战 北京超常规手段治理大气
过去六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1微克/立方米,区域协同减排起到重要作用
2013年,北京一度“谈霾色变”。这一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高达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约1.5倍。
到2018年,经过一系列治理,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42.7%。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随后,北京治理大气提速加码,展现“北京速度”。
官方总结指出,2013年至2018年,是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丰富、战线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六年。
“霾伏”
平均每周一天重污染
PM2.5曾经是个不为人知的生僻词。直到2013年1月,北京出现连续的空气重污染过程,空气质量良好的日子屈指可数。一时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直径只有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PM2.5(细颗粒物),让不少北京居民猝不及防。
每天清晨,李翔都会推开窗,看看空气如何。她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原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工作近16年,现任大气环境处处长,见证了北京大气治理的历史进程。“当时我们面临很多质疑。”回忆起2013年的“十面霾伏”,李翔坦言,那时候北京频现重污染天,公众对污染来源、污染数据,都不太理解,更不能接受。
2013年成为PM2.5监测元年,是北京正式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第一年。这一年,北京建立35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对PM2.5、二氧化硫等六项主要污染物开展监测,对PM2.5拥有了完整的全年数据。
也在这一年,北京累计出现58个五级重度和六级严重污染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5.9%。平均来说,相当于每隔一周就出现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当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高达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约1.5倍。
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全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17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8.2%,甚至不足一半。
一波接着一波的质疑和担忧,使得李翔和同事们面临极大挑战。“大家很着急,又对治理信心不足,相关部门采取治理措施后,也有很多疑问和不信任。”回忆起当初,李翔感触颇深,“感觉特别难,阻力大。”
宣战
史上最严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台
在雾霾频繁围城后,2013年9月,《北京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台,北京正式向PM2.5宣战。该计划提出,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这是北京制定清洁计划以来,最严格的举措。
相关“重点任务分解”共计84项,涉及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六大项,为北京治理大气画出路线图。机动车总量和人口控制、京津冀联防联控等,正式进入治理大气的任务表。超过50位“一把手”成为“牵头单位责任人”,为首都空气质量负责。同时,行动计划首次将PM2.5治理完成情况作为“约束性指标”,与政府绩效考核挂钩。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李翔认为,除了对治理大气提出具体要求,习总书记强调的其余几点,都是治理大气污染工作最基础的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涉及方方面面,没有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精细化管理水平,一切都是空谈。”
毫无疑问,这推动北京治理大气污染再提速。
彼时,北京的PM2.5治理之路也逐渐清晰。2014年4月,北京发布PM2.5来源解析数据:全市PM2.5有近四成为区域传输,而本地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比重超过三成。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仍超国家标准145%。
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被称作“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实施,明确了按日计罚、移送拘留等措施手段。这一年,“晒蓝天”成为北京市民生活常态,从“APEC蓝”到“阅兵蓝”,晒的是蓝天,更是大家对持续优良空气的向往。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0%,同比下降6.2%。
加码
以超常规手段治理大气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