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松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代表委员热议巩固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刘 瑾
3月10日,人大江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曾文明(左三)、马叶江(右二)、许锐(右一)就持续推进污染防治等话题展开讨论。本报记者 刘 兴摄
3月10日,全国政协妇联界别在驻地举行小组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张利文(左二)认为女性应为守住青山绿水蓝天、共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高兴贵摄
张通代表:保护生态环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焦斌龙委员:PM2.5浓度下降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说明只要下决心就有成效。
梅世彤代表:清洁取暖是个综合工程,需要建立有效保障机制,方能取得更大成效。
刘炳江委员: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做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与热议。
关键之年看坚持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一项关于生态环保热词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位居第一。由此可见,打赢蓝天保卫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2018年,在化解钢铁产能3000多万吨,全国8.1亿千瓦的燃煤机组基本达到天然气排放水平,淘汰了1.3万台工业炉窑,关掉了2.3万台的燃煤小锅炉等一系列行动下,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但大气污染治理仍然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表示,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至5倍,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保持蓝天保卫战力度和势头,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声。“保护生态环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张通说,各地应该因地制宜,走适合本地情况的绿色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是攻坚战,治理难度会越来越大,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必须坚决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说,今年将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资金600亿元,同比增长35.9%,增长幅度之大引人关注。
污染防治抓症结
由于PM2.5浓度上升,去年汾渭平原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最新的数据表明,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正在变好,扭转了自2016年以来PM2.5浓度持续不降反升的局面,但这个区域要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静芝提出,对汾渭平原散煤治理、清洁取暖以及大气环境治理要有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周卫健建议,要加大对陕西和关中地区产业链的调整力度,加大冬季清洁采暖补贴和精准治霾的科技投入力度。
“PM2.5浓度下降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说明只要下决心就有成效。但是,要使PM2.5浓度继续下降,必须持续加大治本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认为,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治理污染根源,重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集中式的“治表”。应将攻坚重点放在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上,给企业明确稳定的预期目标和适当的改造时间,同时要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表示,京津冀地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源头预防与末端治理并重,对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系统综合管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龚胜生委员表示,源头预防关键在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消费比例,提升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消费比例。末端治理重在严格废气排放标准,减少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居民供暖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激励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生态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提高森林、湿地、农田等主要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的吸纳能力。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