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基层减负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围绕为基层减负,《通知》从解决政绩观错位、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就此,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履职经验,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谈基层减负
湖北省潜江市市长龚定荣——
落实考核减负 要“重绩不重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市长龚定荣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政府,既是基层减负的受益者,也是减负的执行者。基层减负能够为干部去实干、干出实绩创造充分的条件,引导基层干部有一个正确的落实观。
谈感受
给“基层减负”点赞
看到《通知》后,龚定荣说:“内心很期待有这样一个文件出台,这个《通知》最具权威性,平时我们不好开口讲少点考核,会被理解成是不是想在工作上松一点、马虎点?很矛盾,但这个问题中央看得很清楚。对基层来说,是减负、减压,也是一种松绑,要给一个大大的点赞。”
在龚定荣看来,《通知》的出台给考核、检查督办、会议文件一个合理科学的安排,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把精力、人力、资源用在实干、真干、抓发展上。减的是不利于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减的是影响发展的无所谓的考核和会议,让基层同志、基层干部从这些名目繁多的考核中解放出来。“看了这个文件,我们松了一口气,精神为之一振,更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了。”龚定荣说。
谈思考
考核敦促基层干部出“实效”
龚定荣说,考核减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考验智慧的事儿。怎么把减负做好?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次数”,一个是“办法”。
《通知》指出,要严格控制总量,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原则上每年搞一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的目标要确保执行到位。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
“次数很重要。”龚定荣说,考核是一个指挥棒,通过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是为了保证干事创业及重大部署、重大工作的落地。但如果名目过多,考核次数过频,考核就失去了意义。为考核而考核、为考核而忙碌会形成反作用,变成形式主义。
“结果导向提得也很好。”龚定荣认为,其实考核最后的结果就是要检验基层和基层干部是不是在实干、是不是求得了实效。这样也能督促和帮助基层干部把精力集中到解决难题、推动发展上。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减负和工作落实之间的关系时,龚定荣说:“减负和工作落实不是平衡的问题,减负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保障、促进工作落实。不需要找平衡,减负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过去,所强调的过多的‘留痕’考核,就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范本’。”
谈落实
“三减三提”实现真正减负
龚定荣说,考核确实要有。当学生要有个成绩单,当干部也要有“业绩单”,“业绩”是考核出来的。“这次文件出台后,我们肯定是受益者,减负的受益者,但更是减负的执行者、落实者。”龚定荣说,“我们要执行好、落实好中央的《通知》要求,给干部创造一个实干、出实绩的条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落实观。”
如何落实考核减负?龚定荣说,很重要就是“不能重表面文章”,要做到“重绩不重迹”,问民生不问材料。对此,他也有初步的思考,希望通过“三减三提”实现真正的减负。
第一是“减负提责”。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最底线的工作要求。不能因为减负、考核少了就没事干,应该有更多的精力去干实事儿。第二是“减量提质”,少了考核、会议文件和督办检查,应当自觉提高工作标准和落实任务的标准。第三就是“减压提效”,自加压力,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把以前应付考核的压力转换为工作压力。“最后评价我们的就是人民群众,最后希望得到的效果就是人民满意。”
谈“文山会海”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
“成就不是开会开出来的”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