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每天新增1000例患者,每三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肠癌,因此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建议,45岁到74岁的人群应积极进行结肠癌的筛查。
近日,北京和睦家医院举办了3月“肠癌预防宣传月”公益讲座。北京青年报“青睐”会员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与专家面对面,了解肠癌发生及预防的知识,同时“北京头条”APP进行了全程直播。
饮食“三高一低”久坐不动均属高发人群
来自英国的消化内科专家、北京和睦家医院消化疾病和内窥镜中心主任牛高乐(GALLETLY, Neil)介绍,结肠癌是从肠道末端,也就是结肠或直肠起源的癌症。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结肠癌是最主要的癌症致死率之一。在西方国家,20到30年前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非常高,但是过去10到20年死亡率开始下降,这正是因为社会的重视程度加深,经常对民众进行相关的科普教育,使得早期筛查到位,防患于未然。与之相对的是,以前,结肠癌在中国并不常见,但在近20年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偏西方化,结肠癌发病率直线上升,直至成为排在第五位的常见癌症。在中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被诊断出结肠癌,相当于每天有1000例新病患,每三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肠癌。“中国并不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但主要是公众的认识程度不够,不了解肠癌,也不清楚如何进行筛查。”牛高乐指出。
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均会增加患病风险。“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这点可以从我国居民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得到印证。“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食物滞留时间,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患癌的风险。而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也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患癌风险。
结肠镜筛查最为有效检查中切除可疑病变
牛高乐表示,肠癌很“狡猾”,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到了中晚期才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无明显原因的排便习惯、大便性状的改变,腹胀、腹痛、便血、黑便,以及不明原因出现的贫血和体重减轻等。
肠癌筛查的手段有多种,包括大便潜血、大便DNA、CT肠造影、结肠镜等。其中,结肠镜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它不仅可以诊断,还可以在检查中及时地切除可疑病变。
结肠镜检查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细细的、柔软的,带一个光源和摄像头的管子,放入肠道中检查。如果发现异常,还可以通过它上面的特定装置把病变切下来。该院消化内科医生耿伟强调,这个过程需要医生非常仔细地筛查病变,而不是“到此一游”。“人的肠道有1.5米到1.8米长,再加上结肠癌的癌前病变非常‘狡猾’,不是一眼就能识别,需要医生细心、耐心地探查,才能真正做到结肠癌的预防。”以退镜时间为例,国际指南上各个国家有所不同,一般是6到7分钟,如果医生只用了2分钟进行检查可能就漏掉了很多病变。北京和睦家医院遵循至少7分钟的原则,如果在过程中进行了息肉去除,则需要25到30分钟。
肠镜检查的过程痛苦吗?有没有风险?对于读者及网友关注的问题,耿伟医生介绍,整个检查过程在麻醉下进行,患者无痛苦;麻醉医生全程监测,确保麻醉及检查进行的安全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京和睦家医院,进行结肠癌筛查检查的同时,一旦发现有癌变风险的结肠息肉将会在内镜下进行去除,无需患者二次进行肠镜做息肉切除。医护团队为患者在检查前及检查后提供专业护理及观察监测,确保检查前后患者的安全;在患者完成检查后,消化中心还将提供相应的健康建议与患者教育,并做追踪随访。
国际指南推荐从50岁开始,进行结肠癌的筛查。而鉴于全球的肠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美国国家癌症协会(ACS)于去年更新了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把开始筛查的年龄从50岁下降到45岁。牛高乐表示,建议45岁到74岁的人群,积极地开始进行结肠癌的筛查。
家族史排高危人群首位日常注意“高纤维饮食”
哪些人群属于结肠癌高危人群?该怎样预防?牛高乐介绍,有些人群较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结肠癌。这些高危因素中首先一类是家族史。10%—20%被诊断为结肠癌的病人都有一位亲属是结肠癌患者。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中如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患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那么此人患上结肠癌的风险就会高于大众的平均水平。如果有多位亲属患有结肠癌,那么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将会更高。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