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疆西北边城凉皮小哥的滋味生活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2日电 (樊晓丽)“这一道小吃,既可当菜,又可当饭,老少皆食,美味可口、立等可取,人称北屯第一美食……”这是当地作家笔下的风味凉皮,虽说堪称第一美食,但它遍布西北边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的闹街、小巷,是唾手可得特色又寻常的小吃。
今年30岁的刘星海就在北屯开了一家这样的凉皮店,把所有的力气和一天天的光阴都用在了一碗碗凉皮中。
冬日早上8点过,北屯市第一趟3路公交车打着双闪在融城小区的站台前停了下来,一个瘦小的身影钻进车箱。3站路大约5分钟后,全身上下只有眼睛露在外面的身影又从车箱里闪出,径直走进一群建筑物的院内。
为了早点开始一天的生意,刘星海总是乘坐第一趟公交车,夏天则会更早,第一趟公交车还没发车,他就骑着电动车去店里。
都知道凉皮好吃,也都知道做凉皮是个极辛苦的活,辛苦就在于这道美味基本靠手工,虽然洗面已被洗面机代替,其他环节仍是全凭力气和技巧。
头天晚上,刘星海已为第二天的忙碌做好了充足准备。
和面、洗面、沉淀,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把面团洗成面浆,留下少部分面筋,但要一遍遍倒水、加水,来回倒五六遍,直到把用来沉淀的水缸装满,头一天的准备工作才算就绪。
第二天,刘星海要赶一大早到店里来蒸凉皮,在客人进店前,蒸好凉皮,只等现切现拌装碗端上桌,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再者,面浆沉淀的时间也有讲究,冬天温度低,还能多沉淀一会,夏天天热,面浆很容易发酵,要夜里晚点洗面,第二天早点来蒸,这一晚一早,能够休息的时间是少而又少。
沉淀好的面浆倒进蒸锅摊匀,在经过高温定型前,需要用手固定蒸锅,否则面浆会随着沸腾的水起伏不定,导致凉皮薄厚不均匀,直到面浆定型后,才能扣上锅盖继续蒸。
面浆的稀稠决定了凉皮的软硬,太硬梗胃,太软又没嚼头,好吃的凉皮一般具备薄厚均匀、滑、筋、弹几个要素,而这些要全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
40来平方米的小店被隔成了三块,6张餐桌分别两边靠墙摆放,厨房边又用玻璃橱窗隔出一个操作间,用来拌调料、装碗或打包。因为实惠,价格又比市场便宜1块钱,来客在这里随便吃饱,进店的大都是回头客。
已经晚上9点,刘星海和妻子陈晓静还围着灶台收拾、忙碌,3岁的儿子一个人玩得没意思,推开店门,寒气就冒着白烟趁虚而入。
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虽然每天都是一样的内容,仔细想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而且还十分有滋味。”刘星海说,平时干活还得带着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还时刻担心着孩子别碰着伤着烫着,累的时候,看看孩子可爱的小脸感觉生活很满足。
有时,刘星海陪孩子玩一会,来客人了,小家伙会主动让爸爸去忙。“孩子上幼儿园了,不用时时担心着孩子,一心扑在干活上,空档闲坐一小会,看看小说和电影,感觉特别舒服,会下意识提醒自己要珍惜。”
刘新海说:“这个地段有点偏,随着学校和客运站搬迁,麻将馆关门,生意越发冷清,主要靠网吧的食客和老顾客。”
为多些客源,刘新海又增加了炒饭和盖浇饭,他说反正要在店里耗一天,根据顾客的需求做,收入也会好一点。
有顾客经常打电话订餐,为方便识别,他根据特点给他们分别编了不同的外号,“不吃香菜的小胖子”“不吃豆芽的大眼睛”……一个个陌生的顾客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朋友。
辛苦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刘新海在北屯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后想接老人一起住,尽自己的孝心,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转型或提升。”他说。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