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延伸,你我出行更顺畅(大数据观察·关注交通出行)
本报记者 贺 勇 沈文敏 罗艾桦
核心阅读
如果说高铁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地铁线路的延伸则极大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城市轨道交通在有的城市已经承载了过半的公共交通出行量。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来说,地铁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城市生活因地铁而得以提升效率,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背后,是对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的攻克、不断优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可靠满意的运营服务。
年客运量38.5亿人次
北京:每天千万人搭乘“最繁忙”地铁
“真好,这么晚还能坐上地铁回家,谢谢春节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年初六返京的常先生由衷感叹。为了保障返程高峰,北京地铁4号线、7号线都延长了运营时间。
今年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启用,“6号线的发车间隔力争年内缩短到两分钟,其他一些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的线路也会缩短发车间隔。”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光透露。
每年,北京地铁都会通过缩短发车间隔增加运力,缓解大客流压力。目前,中心城区线路高峰期大部分实现了两分钟一趟,这也是世界各大城市里地铁的发车间隔“极值”。这种“车尾刚走,车头就进”的现象,正逐步往客流密集的郊区线路蔓延。
作为全国最早开通地铁运营的城市,2018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36.8公里,年客运量达到38.5亿人次,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也意味着,每天,上千万人在号称“世界最繁忙”的北京地铁里交会,书写着自己的奋斗故事。同样,北京地铁也在孜孜不倦地演绎着自己的奋斗故事——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经过十年刻苦攻关,掌握了核心技术,北京地铁摆脱了对国外设备制造商的依赖,拥有了不断提升服务的技术基础,天津、重庆等130多个城市发行的全国互通卡都能在北京地铁使用,北京成为国内首个超大规模、超大客流地铁互联互通城市。
北京市发改委基础处处长来现余介绍,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北京从2003年起,实施一系列提升轨道交通安全服务水平项目,主要包括消除老旧线路的安全隐患、提高既有线路的运力及安全服务水平、提升轨道交通出行体验,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仅2号线的消隐改造工程就历时6年,创造了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史上边运营边改造的奇迹。
2017年底,北京地铁燕房线载客试运营,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示范线路,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国家。
燕房线之后,北京地铁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新机场线均将推广使用全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到2020年前后,北京地铁就将初步形成一张全自动运行网络。燕房线开通的消息传出后,也引来了我国诸多城市“进京学习”。“此项技术的全国标准也正在由北京牵头制定。”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设备总部六部部长徐鼎说。
运营总里程705公里
上海:从“一条线”变成“八爪鱼”,织出超级网络
2018年3月,上海地铁路网总客流连续三周刷新全网客流纪录,客流规模日峰值达到1235.5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数。
如今,在上海生活工作最离不开的出行工具就是轨道交通。自从上海1号线通车以来,轨道交通已在上海历经了26个春秋。从单线到“十”字,从“十字加环”到十多条线交织成网,上海地铁这张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流动的城市充满活力。
上海覆盖层厚、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和含水量高,在这松软的地基建造地铁曾被戏称为“豆腐里打洞”。而上海地铁建设者们以科技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在这“豆腐”里打造出了一条又一条雄伟的地下“钢铁长龙”。
26年前的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正式通车。经过26年的建设,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含磁浮)705公里,车站415座,路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上海地铁的软件服务也不断提升。据介绍,到2020年,上海地铁将形成20条线路,总里程约830公里的超大网络运营规模。中心城区覆盖的地铁线路,行车密度都将缩短到两分半以内。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