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哈尔滨,未来则可能移居北京。物质上,我的收入愈发富足,工作第三年,已达中产水平,有一辆高科技的电动轮椅,跑起来相当拉风。精神上,我每周至少要看五部电影,并坚持读书。我喜欢的导演有陈凯歌、李沧东、岩井俊二、库布里克。我喜欢的作家有史铁生、渡边淳一、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我出生时,医生判定我只能活到三岁。我四岁时,医生判定我只能活到八岁。如今,我已经二十二岁,医生对我说,只要坚持用药,我就可以拥有与常人相当的寿命。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段文字出自一位“渐冻人”——知名自媒体人罗罔极的征友求爱信《罗罔极写给屏幕前的姑娘》,作为情人节央视《见字如面》节目“相思”主题的两封特殊信件之一,在开播前这封信就已经成为网友讨论的话题。
罗罔极,自媒体人,今年22岁。2016年,他因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撰文回答“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真的好吗?好在哪里”广受关注,现已是多家媒体的特约影评人和特约作者。罗罔极说,自己不习惯打电话或者语音,觉得对着机械说话有点怪。于是,记者通过微信文字采访了他。
渐冻人
“我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一层壳”
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罗罔极就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即俗称的渐冻症)。医生预言,很难活过3岁,即使能够不死,也将瘫痪终身。后来父亲忙着挣钱看病,母亲忙着照料儿子,每天从睁眼忙到休息,只能把孩子交给电视和电脑。
日剧、美剧、香港电影,意外为他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我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一层壳。同龄的男孩在校园,可以和喜欢的女孩子手牵手,去任何地方。但最普通的生活,我也没法亲身体验,它们美好又遥不可及。”
“我拥有的可能性真的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七乘二十四小时,我的躯体仿佛一只大毛虫,蜷曲在带盖的烟灰缸里,任凭蠕动,也看不见出口。我身边仅有的,是一间卧室,一张床,一台电脑,和父母家人的悉心照料。在少年时代,我连幼儿园都没能顺利毕业,只好回家凭小霸王游戏机,自学识字和拼音。”
尽管上天苛待,但罗罔极给爸妈带来许多惊喜。十几岁时的某一天,父亲随手翻开一本杂志,我念出了文章的标题。原来在日复一日看电视和操作小霸王游戏机的过程中,他学会了一一对应声音和字形。“其实平常人手写的字体,我一个都认不出。我认识那些像电影字幕一样规矩工整的字形,像图画一样,印在脑子里。”
后来,罗罔极开始疯狂看书,啃完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作品……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日常生活就是看电影、写作、逛街和读书。“现在因为研究电影,看书少了。我爱看的书,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都看。我觉得,自制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乐观派
取名“罔极”,去拥抱无限可能
罗罔极说他从没有想过自暴自弃,“我可能天生盲目乐观”。
为什么笔名要叫罗罔极呢?他说,一来,是想装文化人。二来,“罔极”的意思,与“无极”相近,就是“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罗罔极说,他喜欢陈凯歌那部著名但备受争议的《无极》。“男主人公昆仑,明明生为最卑贱的奴隶,却依旧渴望自由与壮丽,女主人公倾城,明明知道不能长久,却仍要坚守短暂的爱情。有些人的命运,早已被天神定格,但关键是当你明明知道这一点,你还要不要去追求,要不要与命运展开较量和搏斗。十八岁那年,我取名罔极,就是要革天神的命,就是要凭着自己,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只要一个人不过多关注自己的不幸,就更可能获得幸福与成功。”他写下首篇长文,就收到一百多家媒体的转载申请。“那是我首次被关注,并非因为我躯体的残疾,而是因为我的知识和文笔。爱极了那种感觉,仿佛烟灰缸的盖子被掀开,毛毛虫终于见到耀眼的光明。”
那篇关于《西游记》的评论,就让他陆续收到一万多元转载稿费。爸爸难以置信,“是不是骗钱?”“《西游记》的不同校注版本我读完了3套,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我觉得知乎上那些人对《西游记》的评价都不是我想说的,我想把他们都说服。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笔劳动所得,陆续一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几条转载请求,以及几百块甚至几千块的微信转账。”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