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现四具抗战伞兵遗骸 志愿者寻亲
系中国第一伞兵团“鸿翔部队”参战员;三人身份确定;一名疑似亲属现身,正在等待DNA配对结果
湖南衡阳县洪市镇加福村(现明翰村),在四位“鸿翔部队”烈士遗骸暂厝地,志愿者向记者展示一块在烈士墓地发掘出来的迷彩伞布。
3月5日,湖南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持续两天的小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
四具抗日伞兵遗骸的出土,让半个多世纪以来村民口耳相传的“天降伞兵”传奇,透过硝烟,以一种异常真实的形式扑面而来。
70岁的村卫生室医生刘龙初回忆,儿时他曾目睹村民从山上扯出白色的降落伞,平摊地上后,拉出尼龙伞绳当腰带使。
1945年8月,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鸿翔部队”,在附近的台源寺地区与驻守日军进行过一次激烈交战。在这场战斗中,击毙日军96人,4名伞兵长眠于斯。
74年后,两家志愿组织拉起一支团队,对战场一带进行挖掘,并出土了4具遗骸,经过鉴定比对,确定为牺牲的中国伞兵,其中三人的身份得到确认。
海峡两岸,很多人在等待这一天。这是可以触摸的历史,也是寻亲的起点。
四位“鸿翔部队”烈士遗骸暂厝在当地居民的一个酒窖内,衡阳当地的三位志愿者前来祭拜。
3平方米的“现场”
毛笔头大小的毛刷,轻扫掉覆盖在遗骸上的泥土,然后放上一束白菊。
盛放遗骸的托盘铺着白布,上面有三块破损伞布、一粒纽扣和被临时充当“棺椁”、装殓尸体用的物资箱残块。
每一样东西都要经过取样、编码、保存。随后,它们被分别装入带有编号的透明包装袋。
在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牧云寺地区,西北大学陈靓教授带领的考古团队,正在进行一次现场挖掘。
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在74年前抗战胜利前夕,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大,但很是激烈的战斗。4名中国伞兵在战斗中殉国,遗体草草掩埋在牧云寺一带。
参与战斗的部队,番号是伞兵第一团,代号“鸿翔部队”。这是中国第一代伞兵。1944年1月1日,伞兵第一团成立,编成二十队。这一年,华中、华南战场上,中国军队正经历由被动防御,向主动进攻的战略调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报显示,台源寺战斗参战人员共有“149(国军),16(美军),8(译员)”。
从2018年5月起,陈靓所在的这支“遗骸挖掘团”就在此扎根,勘探、挖掘3平方米的土地。挖掘之初,考古团队一度没有任何发现,直到更改挖掘位置后,终于发现一根腿骨、降落伞布碎片及衣服纽扣、牙膏皮残片等。2018年5月20日,考古专家确定,出土伞布的花纹属于抗日战争时期。
挖掘现场,志愿者戴着塑胶手套,将一个下颌骨放入包装袋。这是挖掘出的第3具遗骸,袋子用马克笔标记上了“M003”编号。
依据下颌骨无磨损、较完整样状,陈靓教授现场判断:这是块男性骸骨,年龄25至30岁间。四具遗骸陆续出土,并被统一编上“2018 HNHY”(2018,湖南衡阳)编码。
靠毛刷和竹签,一件一件清理,考古团队最终“解刨”出4具抗战时期的男性遗骸。
遗骸在哪里?
3月5日下午,小雨渐大。牧云寺在雨水冲刷下显得愈加荒颓。
“很难想象这里曾容纳下200多伞兵”,唐海辉指着居民门口的石礅,神色有些惋惜。“这块紫色页岩,原来是牧云寺的柱墩子,现在被拿来家用。”
唐海辉是衡阳星光爱心会的志愿者,对抗战遗迹很感兴趣。眼前的牧云寺,青砖散落一地,残破的木桩在风雨中矗立。一块红色朱砂刻写的石碑上,依稀可辨立碑年代。
在四位“鸿翔部队”烈士遗骸暂厝地,志愿者向记者展示一位烈士的下颌骨。
2015年,距离牧云寺两公里的小山上,新立了一块石碑。碑文正面刻有“中国伞兵……之墓”,立碑日期是“2015年元月十八日”。
王延辉是立碑人之一,他也是衡阳星光爱心会的志愿者。2013年,王延辉带着学生到衡阳县曲兰镇,本意是寻访“王船山文化”,偶然中发现了明翰村附近的牧云寺。
查阅资料后,一场尘封的战斗在王延辉眼前逐渐清晰:抗战末期,伞兵“鸿翔部队”曾空降衡阳作战,驻扎于洪市镇牧云寺。20公里之外的台源寺,便是战斗发生的地方。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