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教育报刊社立足“质量+服务” 推动融合深发展
面对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到来,我国把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媒体转型在我国风生水起,全国各级各地的不同媒体,以敢闯敢试地不懈努力,响应中央号召、迎接时代挑战。这其中,河南教育报刊社在自己的实践中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不断爬坡过坎、改革创新。目前主办4报6刊总期发行量达560万份。
坚守质量高地
有恒心者,方得恒产。质量就是报刊社的恒心,育人就是报刊社的恒产。即使在唱衰纸媒的舆论环境下,河南教育报刊社依然坚持“质量立社”发展理念,坚守教育报刊主业,专心打造优秀作品,使得所办报刊长期葆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持续走在全国省级教育报刊第一方阵。
打造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编校、管理、经营协同发展生产线。在今天这个互联互通时代,一个企业能够打造出好的产品,一定是高度协同发展、质量全面升级的结果。多年来,河南教育报刊社始终坚守“质量高地”,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报刊质量不仅是编辑部门的事,而且是管理、经营、服务等部门,是生产的全链条、全系统的事。实际上,河南教育报刊社所销售的每份报刊、举办的每项活动、策划的每个选题、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采编、管理、经营等各种资源的转换,以及多种工序、流程的打磨,最终以质量赢得用户。为此,社内统一制定了详尽的编辑、校对、出版、印刷等规范性操作流程,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加大执行、监管力度,协同推动采编、管理、经营生产线的质量全面升级。
打造以学年发行改革为中心,满足师生对报刊高质量需求的供给线。建社40年来,和绝大多数报刊社一样,河南教育报刊社实行的是行政+市场、邮局+自办,采取自然年度发行的方式,报刊最高期发行量曾经达到700余万份。但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行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该社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学年征订,经过两年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方面解决了上下半年发行量落差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毕业年级和起始年级订阅不到报刊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报刊征订周期与教学进度不同步的问题,为新形势下报刊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同时,河南教育报刊社利用新科技手段,结合省新闻出版局质量检测有关规定,自筹资金研发了一套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在线审读系统。试验运行一年来,大大节约了检测成本,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审读效率。这套系统可以安装在审读专家手机上,实现移动审读,摆脱了传统审读对时间、空间、纸稿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审读工作。
锻造过硬团队
为什么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河南教育报刊社的媒体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持续创新力、深刻影响力?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千锤百炼,对编校技能的精益求精。
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平台。该社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社青年编辑校对大赛,并从2017年起,升级为编校技能大赛,把美编技能考核也纳入大赛范畴;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面、综合、系统的“三好”评选,即好策划、好文章、好版面评选;坚持每月对全社报刊进行编校质量抽查,对获得好成绩的人员和编辑部予以通报嘉奖等。这些一以贯之的做法,已经坚持了17年,使人才队伍不断代、不降标。
打造融媒型人才队伍。河南教育报刊社推动媒体融合,重视保护和激发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悉心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努力构建人才持续创新的机制。在立项和论证过程中,广开言路、民主决策,鼓励个人申请和主持媒体融合项目。项目通过后,在资源配置、办公用房、人事关系上给予大力支持,解除项目参与人的后顾之忧。项目启动资金,以项目团队自筹为主,但在前期孵化、后期分配中给予团队最大的自主权。通过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发现、培养了一批融媒型人才,为加快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强做优品牌
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服务在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虽然河南教育报刊社作为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机构,拥有丰富的系统资源,但是,如果没有“质量+服务”作保障,再好的系统资源也会被衰减。在曾经的教辅报刊“分版热”时期,河南教育报刊社也经历过“大分版”的阵痛,因为不切实际,盲目对标教材的版本、年级,甚至想包揽所有的学科、学龄段,导致人员膨胀、成本增加、工作量增加,疲于奔命,结果是质量、发行量双下降,教训深刻。痛定思痛,近年来,该社回归常识,果断停办11个版本,坚持办好、办精、办优经过市场检验、读者认可的精品报刊,做好贴心、全面、快捷的售后服务,再次实现了质量、发行量的双丰收。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