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证券时报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证券时报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媒体融合,不停地按快进键,使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影响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标志性的数据显示,证券时报已经从传统纸媒转型为数字媒体矩阵。证券时报的探索表明,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介质的融合,还是体制机制的融合,更是心灵和文化的融合。
2015年,证券时报正式启动旨在实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战略。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一开始就明确了市场导向,实行了全面融合,所以跑得比其他同行要快些。近两年,在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和安排部署下,证券时报已初现财经传媒集团的雏形,新媒体矩阵的协同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经过近4年的探索,目前无论是从数字媒体稿件占比、用户数量增长、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独立子品牌的运营,还是从采编队伍的转型、全媒体一体化机制等各方面来看,证券时报都取得了转折性的改变,已转型为数字媒体。全媒体战略的实施,使证券时报的综合影响力远远超越了纸媒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人,在经历了近4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后,蓦然回首,我们已是数字媒体人了。
数字媒体稿件占比、用户规模、传播力明显提升
证券时报内容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心已经从纸媒转为数字媒体。
原创稿件剧增,数字媒体稿件占比上升
实施全媒体战略以后,证券时报原创稿件数量呈翻番式增长:从2014年约2万篇到2017年的12万篇,增速惊人。与此同时,数字媒体发稿数量占比显著上升,从2014年的尚未起步到2015年的85%,再上升到2017年的92%。数字媒体已经成为证券时报内容发布和传播的主要平台。
各大数字媒体平台用户规模均高速增长
2015年全媒体战略实施当年,证券时报7个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就积累到了69万。经过3年多的不断拓展,到2018年10月,7个微信公众号总粉丝数已达393万,较2015年底增长了5倍多。其中仅券商中国一个号粉丝数量就高达240万。
证券时报网APP于2015年底推出,截至2018年11月,下载量29万,日活量超过3万。e公司APP推出两年多来,下载量超过10万。
2015年底,证券时报新浪微博粉丝数为49万,到2018年11月,增长到146万。
10万+爆款文章高速增长,社会影响力倍增
2015年以来,证券时报各微信公众号10万+稿件数量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仅有13篇,2016年变成34篇,2017年增长到55篇,到2018年仅前 10个月就已达到199篇。证券时报各数字媒体平台还在头条号、百家号等平台上均设有推广号,有的推广号或微博上的文章阅读量或点赞数上百万,留言上千条。这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纸媒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证券时报内容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心已经从纸媒转移到数字媒体。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独立子品牌,试水经营变现
目前,证券时报已形成“报、网、端、微”全媒体全介质方阵,形成了54个由数字媒体终端和平台组成的新媒体方阵。其中行业内影响较大的有券商中国、证券时报网、中国基金报、e公司、全景网、数据宝等平台。尤其是券商中国,不但是证券时报内的大号,也是财经类新媒体的大号。3年多来,券商中国粉丝数量由最初的4000多增加到现在的240万,累计阅读量接近两亿,新榜排名跻身全国财经类微信公众号前6名,成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媒体同行重点关注的原创财经大号。
券商中国定位精准,深耕垂直细分领域,以专业和深度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品牌影响力扩展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其经济效益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粉丝量级的不断增长,提升广告投放价格;二是增加广告投放位和广告投放形式,比如冠名、贴图等吸引客户;三是由评选活动带动广告宣传。今年APP评选投票人次达到3800万,行业影响巨大,市值不菲。
此外,e公司的商业前景也具有较大空间。e公司APP致力于打造国内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日均发稿300多条,覆盖用户60余万。凭借证券时报多年积累的上市公司资源,该平台打造了上市公司直播及“资本圈”两个重点栏目。截至目前,已完成上市公司线上直播超过400场;“资本圈”也有近700家上市公司、1000人次的上市公司高管实名入驻。
既有爆款报道,又有用户;既有影响力,又有变现能力;既开花,又结果,是证券时报旗下数字媒体平台发展的显著特点。立足市场,服务市场,以市场价值为标准,是衡量数字媒体成败的准绳。
建成适应数字媒体运行规范的采编队伍,有效开展全方位表现、全体裁呈现、全介质传播的集团军式报道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