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滚动| 上海| 社会| 国内| 国际| 经济| 证券| 产经| 消费| 互联| 家电| 硬件| 科学| 明星| 影视| 综艺| 游戏| 信息|生活|旅游

慢电视传播受众分析

2018-12-18 10:04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电视“无叙事主题、无后期、无剪辑”,挪威广播公司制作的“慢电视”节目在北欧迅速火了起来,这是一种古怪的电视节目类型。2015年2月,挪威广播公司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国家篝火之夜》,整个节目内容是连续12个小时不间断的直播一堆柴火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这一看似无聊的直播节目却在挪威引起了大量受众群体关注。本文从“慢电视”的传播特点和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对“慢电视”为何能在欧美地区流行起来寻找原因,为传播工作者提供新的传播思路和创新思路。

一、“慢电视”的传播特点

1.无传统艺术加工。第一部“慢电视”纪录片《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整个节目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剧本安排,全片由四部摄像机完成,其中三部拍摄火车外的大自然景色,一部拍摄车厢内的状况,整个电视节目中间只是简单的穿插一些嘉宾采访个资料补充[1]。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需要经过前期节目剧本制作,后期的特效剪辑制作,而“慢电视”则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不加剪辑加工、不进行摆拍,一种直接呈现的形式呈现与受众之前,这就使得节目内容的真实感极大的提升。

2.节目“完整”耗时长。“慢电视”这一节目类型,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需要剪辑掉的镜头,在“慢电视”《国家篝火之夜》这档节目中整个节目前四个小时是一群穿着厚实的人劈柴、堆柴、烧柴,之后是节目的整个主题——时长8小时的燃烧过程,在整个节目中没有任何的镜头被剪辑掉,真正意义上的展现和表现出了整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2]。这种节目制作方式使得整个节目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记录意义,任何的突发情况都会被记录下来。

3.节目无主题叙事。传统电视节目在制作播出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定的节目传播内容编码机制在里面。例如在一档节目中,节目制作人首先确定节目内容主题,之后通过自身想要传播的内容对节目进行编码,再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受众接受时,需要通过自身知识对传播内容进行解码,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所接受的传播内容与原本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偏差;而“慢电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定义其传播主题是什么,将内容完全展现在受众面前,给了受众自己寻找节目中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4.受众成为节目的主角。在“慢电视”《海达路德:分分秒秒》节目播出时,大量的受众参与节目播出中[3]。这档节目播出内容一艘游轮在海上航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受众在游轮航行的路线上自发参与当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整个节目持续了五天六夜,不断有人在镜头前挥手,甚至挪威女王都在坐船出现在了镜头中。受众从接受者真正意义上成为节目的参与者。更有受众主动参与到节目的录制中,整档“慢电视”节目成为了受众自己的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话题讨论也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

二、“慢电视”受众的心理分析

1.“慢电视”受众临场感。由于“慢电视”并没有传统电视节目的加工,所以节目播出时间并没有通过传统的剪辑来进行时间压缩。这就使得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临场感极强,这种临场感可以拉近受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4]。在《卑尔根铁路》这档节目播出时,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76岁的先生,收看完了全部内容,在列车抵达终点站的时候,他站起来想拿他的行李,自己的脑袋却撞到了窗帘架上,这才想起自己在家中。”在现今媒体的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体验临场感,通过对显示器不断的扩大和弧线制作以及VR技术的发明都是为了增强临场感,“慢电视”从策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体现出真实临场感的体验,用真实的时间记录手法,使受众拥有一种节目与现实的同步感。仿佛节目本身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2.“慢电视”受众的完整性思维。“慢电视”无叙事主题的特点,使受众自发的去寻找节目叙事主题。利用人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思维即层次思维,人类本身会对不完整的事物进行自我补全的思维方式。在“慢电视”《海达路德:分分秒秒》中曾经有这样一个镜头出现,一只牛出现在镜头中,之后在推特上立刻形成了讨论,关于“这只牛是否走丢了”、“这只牛后来怎么样了”。人们自然对看到但没有结尾的事物进行了自我补充,也正是这样“慢电视”相对传统电视节目更加能引发受众的想象。受众对残缺镜头引发的想象也同时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并在社交媒体网络上引发讨论,这些讨论在成为社交平台热点的同时,反而也作用于节目本身,使得节目本身的受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 资讯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游戏
  • 生活
  • 汽车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上海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