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揭晓,央视综艺频道《朗读者(第一季)》摘得电视栏目文艺大奖。该节目通过朗读,实现朗读者与受众精神心理上的情感共振与文学之旅,达到文化化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本文将运用视觉修辞原理,分析《朗读者》的符号仪式、光影景别等内容,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朗读者》;视觉修辞;仪式符号;光影;文化内涵
在《定义视觉修辞》一书中,并没有对视觉修辞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而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探讨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①视觉修辞关注那些运用图像和其他视觉性因素进行劝说,意图说服甚至控制受众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动的现象。朗读,原以听觉器官为主要接收感官的人类文化艺术,在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者借助图像等其他视觉性感官因素,通过刺激引导受众的视觉经验来进一步影响受众的情感态度、价值信念,以实现节目意志潜在性“劝服”传播意图。
一、舞台场景的审美化建构
为了营造更好的舞台视觉效果,《朗读者》的主创人员灵活运用多种视觉修辞手段,包括与“朗读”“书籍”“读书”等密切相关的元素和符号,组织并呈现各类特定的视觉意象,应用视觉修辞技巧,建构舞台场景,传达感情与传递思想。
(一)符号与节目品质
符号,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符号的形式比较简单,有一定的艺术美感。一般而言,符号是精神外化的产物、意义的载体,并且具有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朗读亭,是一个社会情感采集器,人们在朗读亭里尽情朗读,献给自己还未出世的女儿,献给远在他乡的家人,献给未来的自己。《朗读者》节目线下的舞台展演场地——朗读亭,在其线下活动“寻找朗读者”中,幻化成为一个寄托人们情感的空间符号。人们需要在特定空间宣泄情绪、储存思想。此外,朗读亭亦是一个文化符号。人们在朗读亭里朗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书香浸满整个朗读亭,浸润着朗读者的心田。场外的文化情感符号——朗读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节目品质与关注度,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而节目演播室内,别出心裁的舞台设置在更大程度上让视觉修辞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节目的舞美总设计师,来自英国的Julian Healy曾是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艾美奖的获得者。在《朗读者》的节目现场,舞台是由图书馆+剧场建构的。而连接剧场和图书馆的是舞台两侧的呈弧形阶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不仅让舞台布置在视觉上更加流畅自然,增加了舞台纵深感,而且还是一种隐喻。多读书,读好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可以说,阶梯这一视觉符号,隐喻了进步与文明,与《朗读者》“文化化人”的节目宗旨紧密联系。
(二)仪式与真实美感
仪式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实践方式,铺陈了可供观看的展示空间。尤其是在“媒介化”时代,仪式与媒介的耦合汇流创制了契合社会需求的传播范式——媒介仪式。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仪式”就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突出强调了电视媒介的仪式功能。②作为一档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通过媒介仪式的话语逻辑,为观众营造集现场感、仪式性、审美化于一体的仪式空间,带来陪伴和慰藉。
连接节目“访谈客厅”和“朗读现场”的那道门,是朗读仪式的符号器物见证者。在节目开始之际,全景镜头在微暗光影下,聚焦于缓缓打开的两扇门,主持人董卿通过连接节目“访谈”与“朗读”环节的那道门走向舞台中央。此时,位于两层坐席的现场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呐喊,俨然成为巴赫金的“广场式”狂欢的精彩开幕。当主持人提示下一位朗读者时,她会返回那道仪式性极强的门,迎接朗读者的到来。主持人与朗读者握手的交往礼节,成为媒介仪式的表征元素。握手这个经常被忽略的日常礼节在电视中得到了重复性的强化,唤起观众对传统仪式的再认知。而言语意义也具有仪式化功能。《朗读者》在建构媒介仪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语言符号这种微型仪式的阐释功能。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具有串联内容、把控现场、引导话题等重要作用,所以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在电视节目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节目推进过程中,该节目主持人以主流话语方式与清晰的逻辑性特点完成了语言艺术的仪式化建构。排比等修辞运用,为青春话题的文化想象做了仪式性引导。朗读者的语言表达也在暗示着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庄重的仪式。在每位朗读者进行朗读之前,他们都会重复同样的一句话:“谨以此篇献给……”虽然朗读的对象不同,但这种正式性的、重复性的语言表达,成为拉开朗读的序幕。这种仪式化、序列化的语言逻辑,经由不同朗读者的重复性呈现,凝结了感性理解与理性认知汇聚的语言仪式共同体。尤其是朗读者对经典作品的再度阐释,让聆听者沉浸于朗读者与经典文化相互融合的媒介情景中,把朗读的仪式与语言的结构进行关联,构筑了抵达“在场者”内心的新型叙事策略,使受众产生情感共振。
二、真情实感的慢餐式传达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